湿热条辨
书名。清薛雪著。一卷。共三十五条。成书于乾隆年间。本书分条记述湿热病的病因、证候、发展变化特点与治疗原则。以条文形式作简要阐述。指出湿热多由阳明、太阴两经表里相传。其立论和治法为后世所宗。原书已佚。后世有人将其加注后收入《医门棒喝》中,王士雄又予以订补,易名为《温热经纬》。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。
书名。清薛雪著。一卷。共三十五条。成书于乾隆年间。本书分条记述湿热病的病因、证候、发展变化特点与治疗原则。以条文形式作简要阐述。指出湿热多由阳明、太阴两经表里相传。其立论和治法为后世所宗。原书已佚。后世有人将其加注后收入《医门棒喝》中,王士雄又予以订补,易名为《温热经纬》。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。
官署名。(1)明代户部十二属部之一。洪武二十三年(1390),改原民部、度支部、金部、仓部四属部而置十二属部,各以布政司为别。广西部为其中之一。设郎中、员外郎各一人,主事二人,领广西布政司户口、钱粮等
清雍正二年(1724)置张家口厅(今河北张家口市),管理官地及察哈尔镶黄旗、正黄半旗蒙民及口内蔚、保安二州,宣化、万全、怀安、西宁四县旗民事务;十年置多伦诺尔厅(今内蒙古多伦县),管理察哈尔东翼四旗及
西夏文类书。西夏刻字司刊印于乾祐十三年(1182)。1909年出土于黑水城遗址(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)。共五册十五章,首尾俱缺,存七十二面。有诗体序言和目次。正文每面七行,被注释字为大字,释文在大字之下
使职名。即小马坊使,后梁开平元年(907)改此名,后唐复旧名为小马坊使。
?—1630明沂州卫(今山东临沂)人。以世职积官至署都督佥事大同总兵。天启中家居,以山东巡抚赵彦荐,为山东总兵官镇压徐鸿儒起义,进官右都督,镇守登、莱。改镇延绥,以功进左都督,加太子太保。崇祯二年(1
后(後)书名。一作《后蜀孟氏记事》。五代后蜀董淳撰。十卷(一作三卷或二卷)。记孟昶事。已佚。
清末立宪派发动的政治运动。光绪三十三年(1907)湖南士绅熊范舆、雷光宇等首先上书请开国会。次年,湘、豫、苏、皖、直、鲁、吉、晋、浙等省派出代表赴京投交请愿书。内外臣僚及驻外使节亦奏请早开国会。在清政
书名。清朱骏声著。一卷。朱氏赞同顾栋高《春秋大事记》中观点,以孔子作《春秋》,宗旨不在使“乱臣贼子惧”,而是在“戒人君”。因“弑君”及“国君出奔”等都有其原因,国君自应防微杜渐,弭祸于未然。故特集《春
时间概念。《墨子·经上》:“久,弥异时也。”《经说上》:“久,古今旦莫(暮)。”认为“久”包括古今朝夕等不同时间概念。《经说下》:“先后,久也。民行修必以久也。”指出时间不仅是前后相续,不间断,且与运
一作舒龙。西周、春秋群舒之一。偃姓。在今安徽舒城县西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庐江郡有龙舒县。应劭曰:“群舒之邑。”参见“群舒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