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马
明政府按时派遣公侯伯或驸马、御史会同太仆寺官员等检查军民喂养、领用之各种官马,按标准办理准予表解等手续,印烙标志;并根据喂养、领用情况,对有关军民及管理马政官员,分别加以奖惩。
明政府按时派遣公侯伯或驸马、御史会同太仆寺官员等检查军民喂养、领用之各种官马,按标准办理准予表解等手续,印烙标志;并根据喂养、领用情况,对有关军民及管理马政官员,分别加以奖惩。
?—300西晋齐国临淄(今山东淄博东北)人,字兰芝。左思妹。少好学,善作文,武帝闻而纳之。泰始八年(272)拜修仪,后为贵嫔。以才德见称。曾受诏作《离思赋》、为杨皇后及万年公主献诔词、为纳悼后作颂。每
书名。清末高绍陈撰。一卷。高氏于光绪二十六年(1900)五月至次年十月知永清县,值八国联军蹂躏京畿附近州县。遂据在任一年半之闻见撰为此编。于英、德等军杀掠罪行多所揭露。于永清等地人民反侵略斗争亦有所记
又称夏浦。在今湖南岳阳市北洞庭水入江处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隆安三年(399),“(殷)仲堪遣殷遹帅水军七千至西江口,(桓)玄使郭铨、苻宏击之,遹等败走”,即此。
清乾隆六年(1741)分义宁县西北部置。治今龙胜县。属桂林府。辖境相当今广西龙胜县地。1912年改为龙胜县。
即“步军”。
官署名。明、清负责缅甸语言文字翻译的机构。永乐五年(1407)始置,设译字生、通事以掌其事。初隶翰林院,弘治七年(1494)改隶太常寺。清初沿置,隶翰林院。乾隆十三年(1748)省并入礼部。
后(後)又作突厥第二汗国。指重建的东突厥汗国。唐永淳元年(682)突厥贵族阿史那骨咄禄复起,号颉跌利施可汗,以于都斤山为北庭,黑沙为南庭。第二代可汗默啜时,势益振,乃置左、右察,各统兵两万,又以子匐俱
?—529北魏河间(治今河北河间南)人。初任幽州平北府主簿。建义元年(528),率流民南下,据青州北海(今山东昌乐西)反,众逾十万,自称汉王,年号天统。败魏将李叔仁,曾攻占光州(治今山东莱州)等地。次
官署名。宋代各州有州院,与司理院同掌刑狱,以录事参军主管。若州升为府则称府院。
即“惠宁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