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司
官署名。西夏始设,掌管佛教事务。有僧众功德司、护法功德司、出家功德司,设正使、副使为正副长官。元世祖至元十七年(1280)置,又称功德使司、都功德使司。秩从二品,掌奏帝师所统僧人及吐蕃军民等事,并经管内廷作佛事。设功德使及同知为正、副长官。三十一年罢。大德七年(1303)复立。天历二年(1329)再罢,以所掌事归宣政院。至顺三年(1332)复立。顺帝至元元年(1335)罢。
官署名。西夏始设,掌管佛教事务。有僧众功德司、护法功德司、出家功德司,设正使、副使为正副长官。元世祖至元十七年(1280)置,又称功德使司、都功德使司。秩从二品,掌奏帝师所统僧人及吐蕃军民等事,并经管内廷作佛事。设功德使及同知为正、副长官。三十一年罢。大德七年(1303)复立。天历二年(1329)再罢,以所掌事归宣政院。至顺三年(1332)复立。顺帝至元元年(1335)罢。
又名额派。府志中或称岁供。明代上供物料的一种贡纳制度。因有定额,故名。名数烦碎,均由各县里甲轮流办纳。与坐办、杂办合称三办。工部额派物料有二十八种,北京工部四司物料总目有五十六种,光禄司厨料十二种,太
初为职衔名,始于东汉。当时政令、政务总于尚书台,太傅、太尉、大将军等加此名义始得总知国事,综理政务,成为真宰相。魏、晋、南北朝多以公卿权重者居之,总领尚书省政务,凡重号将军、刺史,皆得命曹授用,位在三
①地名。《书·禹贡》:“蔡蒙旅平,和夷厎绩。”故地有二说,一在今四川荥经县、名山县界;另一在今湖北武当山一带。②即“和蛮”。
官署名。元至元十九年(1282)置。掌守卫宫阙、都城,营建和修缮宫室,以及造作御用器物。兼本路都总管,并知少府监事。二十一年,另置大都路总管府掌管京畿民政,大都留守司兼少府监,掌守卫、营缮、造作诸事。
罪行名。唐律六赃之一。指监临官受所监临人的财物。唐律规定,受一尺笞四十,一匹加一等(笞五十),八匹徒一年,八匹加一等(一年半),五十匹流二千里。送与者减五等,*罪止杖一百。
约1446—1528明湖广武昌(今湖北鄂州)人,字汝砺,号西轩。成化进士。任婺源知县,擢南京御史。弘治时累官云南左布政使。正德二年(1507)以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,参与镇压大藤峡农民起义。六年迁左都
1811—1882清浙江海宁人,字壬叔,号秋纫。少从陈奂治经学,于数学用力尤深,自谓精到处不让西人。咸丰二年(1852)在上海结识正在墨海书馆译书的英人伟烈亚力、艾约瑟等,与之合作翻译西方科技著作。十
1612—1693明末清初安徽桐城人,初名秉澄,字幼光,改字饮光。明季诸生。黄道周弟子。弘光时,以马士英兴大狱,化名逃亡。隆武时授推官,永历三年(1649)改任庶吉士,次年授编修。两粤再失,披薙为僧,
书名。近人荣朝申编。一册,八卷。辑录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首领、各省都督、各社会团体已发表的函电、文告、宣言等重要文件。上海潮记书庄1912年出版。
在今四川西充县南。清顺治三年(1646),张献忠遇清军于凤凰坡,中矢坠马,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