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陪都

陪都

首都外别建的国都。又称陪京,明代亦称留都。西周时周公建洛阳为东都,是为最早的陪都。此后历代建为陪都的,东汉有长安、宛,三国魏有长安、谯、许昌、邺。东晋与南朝不设陪都。北魏曾以其故都代郡为北京。北齐以并州为立国之地,建国后仍设并省尚书令,有陪都的规制。北周与隋以洛阳为陪都,称为东都。唐先以洛阳为东都河南府,太原府为北都,其后凤翔府建号西京(京师长安原称西京,其时改称中京),均为陪都。五代后唐同光元年(公元923年)以太原府为西京,改魏州为邺都兴唐府(与汉魏北朝的邺不是一地),镇州为北都真定府;同年十一月,罢真定北都之号,改太原府为北京,长安为西京京兆府,与兴唐府并为陪都。后晋以洛阳为西京河南府,兴唐府改为广晋府,旋复称为邺都,与北京太原府并为陪都。后汉乾祐元年(公元948年)改广晋府为大名府,与北京太原府、西京河南府并为陪都。后周显德元年(公元954年)罢大名府与太原府都名,以西京洛阳为陪都。北宋以西京河南府、北京大名府、南京应天府为陪都。辽以东京辽阳府、南京析津府(今北京)、中京大定府、西京大同府为陪都。金以东京辽阳府、北京大定府、西京大同府、南京开封府为陪都。元以上都为陪都。明清分别以南京应天府与盛京奉天府为陪都。民国时期,国民党政府原拟以西安为陪都,定名西京。抗战时迁政府于重庆,又以重庆为陪都。战后遂废西京之名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西作坊

    见“作坊”。

  • 中都木场使

    官名,金朝置,从八品,掌拘收材木诸物及出给之事。其佐官有副使一员,判官一员,皆正九品。见《金史·百官三》。官名。金置,掌拘收材木诸物及出给之事。佐官有副使、判官各一人,均为九品;下设司吏一人,库子四人

  • 监试加一等

    参见“功勋制度”。太平天国勋位名。见“勋位(1)”。

  • 叶护

    官名。①突厥置。是突厥语的音译。为其主要大臣,世袭,无员限。《周书·突厥传》: “(突厥)大官有叶护,次设,次特勤,次俟利发,次吐屯发,及余小官凡二十八等,皆世为之。”② 回鹘置。后回鹘葛勒可汗封唐敦

  • 黄头郎

    官名。汉朝郎官一种,以著黄帽,故名。或以黄头为施黄旄于船头,职掌行船。又,汉朝水军士卒亦称黄头。东汉沿袭此称。官名,汉置,为郎官的一种,掌行船,汉朝水军也称黄头郎。《史记·佞幸列传》:“邓通,蜀郡南安

  • 提举市舶使

    见“市舶使”。

  • 尚辇局使、副使

    官名。为金代尚辇局的正副主官。见“尚辇局”。

  • 司宗正卿

    官名。即宗正卿,唐高宗龙朔二年(662)改,咸亨元年(670)复名宗正卿。

  • 仪同大将军

    官名。北周武帝建德四年(575)改仪同三司置。主要授予有军勋的功臣及北齐降官,无具体职掌,九命。初加使持节、大都督、车骑大将军、散骑常侍,静帝大象元年(579)罢其制,唯总管、刺史及行兵者加持节。下设

  • 托忒学

    学校名。清理藩院所属学校之一。掌教授托忒文及翻译托忒文书之事。由唐古特学司业、助教兼管。另设兼教官二人,学生八人。官学名。清置,掌教习托忒文及翻译托忒文字文书。由唐古忒学司业、助教兼管,另设兼教官二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