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防御使

防御使

官名。唐武则天圣历(698—700)中始以夏州领防御使。安史之乱期间,置于大郡要害之地,或称防御守捉使,掌本区军事防务,位在团练使下。唐朝后期,诸州刺史不带团练使者多加此衔,或与团练使互兼。诸道不设节度使处,亦或置都防御使以领军事。宋初分实任与遥领两种,后多不赴本任,遂为武臣及宗室寄禄官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定从五品。真宗景德元年(1004)党项首领李德明嗣定难军留后,于境内夏、银二州设置,无昊建西夏国后废。辽、金皆置,为防御州长官。辽朝位在团练使下、刺史上。金朝位在节度使下、刺史上,从四品,主管本州民政,兼掌防捍不虞,御制盗贼。元顺帝至正十七年(1357),为团结义兵镇压农民起义,以州县正官兼防御使事,由宣慰使司节制。明崇祯十六年(1643),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,于所占要地设。十七年进北京后,正式改兵备为防御使,职掌与明朝兵备同。


官名。唐肃宗至德以后,于大郡要害之地置防御使,掌管军事,由刺史兼任。见《旧唐书·职官三·防御团练使》、《新唐书·百官四下·防御使》。宋代防御使为虚衔,见《宋史·职官六·防御使》。金有防御州,此防御使为州官,“防御使一员,从四品,掌防捍不虞、御制盗贼,余同府尹。见《金史·百官三·诸防御州》。明代不设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陆军检阅使

    军官名。北洋政府设置:属陆军部,掌检阅陆军部队。实际上是因人设事。

  • 王国丞相

    王国丞相,即王国相、王丞相。初曰丞相,后改曰相,皇子封王,置丞相一人,俸二千石,统百官,后兼掌治民,职如郡太守。有长史,如郡丞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。

  • 多尹

    殷朝诸长官合称。《甲骨文合集》第三二九八○片: “甲午贞,其令多尹作王寝。”参见“族尹”。一般政务官的合称。商代设置,西周金文称之为“诸尹”或“殷正百辟”,《尚书·盘庚》称之为“百执事”,《酒诰》称之

  • 承御大夫

    官名。北周置。侍卫皇帝左右,佩承御刀。其下设小承御大夫,小承御上士,承御中士,承御下士以佐其职。一说为正五命。

  • 冰鉴署

    官署名。明初上林苑监十属署之一。永乐五年 (1407) 始置,设典署一人,正七品,署丞一人,正八品,录事一人,正九品。掌冰贮之事,以供宫廷生活需要。洪熙元年 (1425) 并入本监嘉蔬署。

  • 游牧喇嘛

    僧号。清朝归化城、土默特、察哈尔、锡哷图库伦内札萨克四十九旗及喀尔喀、阿拉善各游牧地喇嘛之称。其出呼毕勤罕入理藩院册者,有归化城十二人, 察哈尔九人, 锡哷图库伦二人, 科尔沁六人,浩齐特一人,阿巴噶

  • 右春坊右庶子

    官名。明清置,属詹事府,用作翰林官迁转之阶。

  • 财政部会计司

    官署名。南京临时政府始置,属财政部。北洋政府沿设,依照民国元年(公元1912年)北洋政府规定,其职掌为:一、总预算、决算;二、特别会计的预算、决算;三、主计簿的登记和各计算书的检查;四、编制岁入、支出

  • 官牒

    官吏名籍。《后汉书·李国传》: “凡所辟召,靡非先归,或富室财路,或子婿婚属,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。”官爵名录、官名册。《后汉书·李固传》:“至于表举荐达,例皆门徒;及所辟召,靡非先旧。或富室财赂,

  • 知事

    ① 官名。金朝始置,为都元帅府、大宗正府、司农司、大兴府等官署之首领官。各署一至二员,品秩正七品至正八品不等。掌付事勾稽、省署文牍,总录诸案之事。多以识女真、汉字者充任。元朝沿置。设于户部、礼部、兵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