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防御使

防御使

官名。唐武则天圣历(698—700)中始以夏州领防御使。安史之乱期间,置于大郡要害之地,或称防御守捉使,掌本区军事防务,位在团练使下。唐朝后期,诸州刺史不带团练使者多加此衔,或与团练使互兼。诸道不设节度使处,亦或置都防御使以领军事。宋初分实任与遥领两种,后多不赴本任,遂为武臣及宗室寄禄官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定从五品。真宗景德元年(1004)党项首领李德明嗣定难军留后,于境内夏、银二州设置,无昊建西夏国后废。辽、金皆置,为防御州长官。辽朝位在团练使下、刺史上。金朝位在节度使下、刺史上,从四品,主管本州民政,兼掌防捍不虞,御制盗贼。元顺帝至正十七年(1357),为团结义兵镇压农民起义,以州县正官兼防御使事,由宣慰使司节制。明崇祯十六年(1643),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,于所占要地设。十七年进北京后,正式改兵备为防御使,职掌与明朝兵备同。


官名。唐肃宗至德以后,于大郡要害之地置防御使,掌管军事,由刺史兼任。见《旧唐书·职官三·防御团练使》、《新唐书·百官四下·防御使》。宋代防御使为虚衔,见《宋史·职官六·防御使》。金有防御州,此防御使为州官,“防御使一员,从四品,掌防捍不虞、御制盗贼,余同府尹。见《金史·百官三·诸防御州》。明代不设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资正院

    官署名。元朝置。顺帝至元六年(1340)置。掌完者忽都皇后财赋等事,正二品。设院使六员,同知、佥院、同佥、院判各二员。将昭功万户府司属,集庆路钱粮并入,有司每年验数拨付资正院。正官皇后死后,册立完颜忽

  • 点检

    官名。五代时后唐皇帝巡行或出征,置大内都点检官,后周始置殿前都点检,位在都指挥使以上。自宋太祖赵匡胤以都点检被拥立为皇帝,其后便不再授此官。参看《文献通考·枢密院·殿前司》。

  • 仪仗军

    元代宿卫军在用于大祭祀时称为仪仗军。参见“宿卫军”。

  • 牙门将军

    官名。东汉献帝建安(196—220)中刘备置,赵云曾任之。晋朝沿置。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(508)用以取代旧建威将军,为武职流外八班中的八班,地位很低,成为乡品三品以下的寒士出任之职。官名。牙门将军,也

  • 弼德院副院长

    官名。清末弼德院副长官。宣统三年(1911)设。一人,特简。掌佐院长总理全院事务,院长有事故时代行其职。官名。清末置,为弼德院的副长官,见“弼德院”。

  • 乘黄署

    北齐、隋、唐、辽太仆寺官署名。参见“乘黄令”。官署名。唐朝太仆寺所属四署之一,掌管供应车辂和驯驭之法。“乘黄”是良马的名字。见《新唐书·百官三·太仆寺》。

  • 哈思户额尔机阿思哈尼拜察喇昂邦

    即“哈思呼尔吉阿思罕尼拜察喇昂邦。

  • 秘府

    宫廷中收藏图书典籍之所。《汉书·刘歆传》:“及《春秋》左氏丘明所修,皆古文旧书,多者二十余通,藏于秘府,伏而未发。”三国吴设秘府中书郎、秘书郎等官管理其藏书。后亦作为秘书省的别称。官署名,即宫中图书馆

  • 羽林郎将

    官名。西晋置,属光禄勋。统率羽林郎,负责宫殿门户的禁卫。东晋哀帝兴宁二年(364)省光禄勋,并入司徒属下,孝武帝宁康元年(373)复置光禄勋,仍属之。北魏亦置,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从四品上。北魏还

  • 景福殿使

    官名。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(1012),宣政使、应州观察使、修玉清昭应宫副使刘承珪以病求致仕,特加此职以示宠信,班序在客省使之上。后用为内侍及武臣阶官。哲宗元祐(1086—1093)中,定为从五品。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