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进奏院

进奏院

官署名。唐朝藩镇皆置邸于京师,以大将领之,称为上都留后院。代宗大历十二年 (777)改为上都进奏院,简称留邸、进奏务。以进奏官主其事,掌传送文书。五代时,州郡不隶藩镇者,自于京师置邸。宋初沿旧制,诸州镇署人为进奏官驻京师。太宗即位,尽罢藩镇领支郡,诸州各置邸京师。时外州将吏不愿久住京师,多私募京师人或以亲信代理,事多泄漏。太平兴国七年 (982),置都进奏院,以京朝官及三班使臣二人为监官,掌受诏敕及诸司符牒颁下诸州军,接收各地奏案牍状牒,以奏御分送诸司。神宗元丰 (1078—1085) 改制后,隶给事中。


官署名。周代方伯朝天子,有汤沐之邑。见《礼记·王制》。汉代郡国在京城有朝宿之舍,叫邸。唐代藩镇在京城置邸,叫上都留后,以大将军主之,可入见皇帝,陈述事件;代宗大历十二年改称上都知进奏院,置进奏官,掌章奏、诏令及各种文书的投递承传;后由朝官监领。宋初沿唐制,各州镇皆在京城置进奏院,自己任命进奏官;末太宗太平兴国六年,始简充进奏官,以京朝官及三班使臣监之,掌受诏敕及诸司符牒,颁于诸路,并受全国章奏案牍状牒,以奏御及分授诸司。《宋史·职官一·进奏院》:“隶给事中,掌受诏敕及三省、枢密院宣劄,六曹、寺监百司符牒,颁于诸路。凡章奏至,则具事目上门下省。若案牍及申禀文书,则分纳诸官司。”参看唐柳宗元《柳先生集·邠宁进奏院记》、《文献通考·职官十四·六院四辖》、《历代职官简释·进奏院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屯头王

    王名。汉时匈奴有屯头王。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传》:“荻屯头王、韩王等三人,将军、相国、当户、都尉八十三人。”

  • 司工

    官名。同“司空”。殷朝始置。周朝沿置。《甲骨续存》卷一第七○片: “壬辰卜, 贞口令司工。 ”《扬簋铭》: “王若曰: ‘扬,作司工,官司量田’。”秦嘉谟辑《世本·氏姓》: “司工氏,

  • 太庙署令丞

    官名。北齐太常寺所属有太庙署,置令及丞。掌郊庙社稷等事,并领郊祀、崇虚二局丞。隋唐金元太常寺均置太庙署,以太庙令为长官,惟宋不置太庙署,以太庙令属宗正寺,以入内内侍充任,掌宗庙荐新、七祀及功臣从享之礼

  • 储相

    明朝对翰林院庶吉士别称。相,指内阁辅臣。天顺(1457—1464)后,非翰林不得入内阁。故新进士选庶吉士后,地位优崇,即被目为储相。

  • 监察院副院长

    官名。国民党政府设置,为监察院的副长官。参见“监察院”。

  • 长安厨丞

    官名,为长安厨令的佐官,助令掌厨师膳食等伙食事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,参看《长安厨令》条。

  • 右都御史

    官名。参见“左都御史”。官名。明始置,与左都御史同为都察院的长官,秩正二品,清沿置,无固定员额,不预都察院事,仅作为总督的兼衔,在其辖境内于行政权之外可兼行监察权,以表明其地位之特殊。参见“都察院”。

  • 梅勒章京

    满语官名。又作“美凌章京”。原称“梅勒额真”,后金天聪八年(1634)改是称。汉名为副都统。参见“梅勒额真”、“副都统”。官名,清置,为八旗长官,初名梅勒章京(为满语),后改称副都统(为汉语)。《清史

  • 闲驹监长

    官名。秦及西汉属太仆,主闲驹监,掌皇帝所用马匹,有丞。东汉省。官名,秦汉皆置,属太仆,为闲驹监长官,主闲驹监,佐官有丞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太仆》,参看“闲驹监”条。

  • 右骠骑将军

    官名。三国蜀后主置。洪饴孙《三国职官表》: “景耀二年(259)复增置右骠骑将军。”参见“骠骑将军”。将军名号,三国蜀后主置,掌帅军作战。洪饴孙《三国职官表》:“景耀二年复增置右骠骑将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