州司录
州门下吏名。北周置,见“州录事”。
州门下吏名。北周置,见“州录事”。
东宫属官。北魏前期置,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正八品上,后期不见。
官秩等级,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准,故以“石”名之。汉朝二千石为中央政府机构的太子太博、太子少傅、将作大匠、詹事、水衡都尉、内史等列卿,及州牧郡守、诸侯王国相一级官员。月俸谷百二十斛,一年得谷一千四百四十
官名。明置,《明史·食货志三》说:“景泰二年(公元1451年)始设漕运总督于淮安,与总兵、参将同理漕事”。漕运总督所属的参将职在督理漕运,故称督运参将。清制亦有漕标参将以督理漕运。
内政部直属机构。国民党政府设置,掌清王朝遗留的北平诸坛庙管理事务。
即“提刑按察使司”。官署名。明初置,掌刑名按劾之事。吴元年置各道按察司,设按察使(正三品),副使(正四品),佥事(正五品)。十四年置各道按察分司,十五年又置天下府州县按察分司。明惠帝建文时改为十三道肃
官名,辽朝置,为南院都统军司官员,掌监督。见《辽史·百官志一》,参看“南院都统军司”条。官名。辽置,见“南院都统军司”。
官名。十六国汉置,郭猗曾任此职。参见《晋书·刘聪载记》。
官名。金置,为路总管的主官,见“路总管府”。
杂任职名。唐置,属乘黄署,掌驭羊车。参见“乘黄署令丞”。
官署名。战国楚置。负责供应王室饮食的机构。《太子镐铭》:“集尌(厨),太子之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