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尚书都省

尚书都省

官署名。魏晋南北朝为尚书省长官办公场所。亦称“尚书上省”、“尚书都坐”。《通典》卷二二《职官四》: “八座丞郎初拜,并集都省。”录尚书事、尚书令、仆射为都省长官,属官有左、右丞,都令史,下统六部。隋、唐沿置,统六部二十四司。唐高宗龙朔二年(662)改为中台,武则天光宅元年(684)改曰文昌台,又改文昌都省,垂拱元年(685)改称都台,长安三年(703)又称中台。北宋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前,尚书省例称“尚书都省”,以诸司三品以上官或学士一员权判,总领省事及集议、定谥、祠祭受誓戒、在京文武官封赠注甲、发付选人出雪投状、二十四司吏员迁补、纳检校官兑省礼钱,设议事、注甲、白状、公廨、杂事等案。二十四司悉以他官主判,其事务至少者,但中书批状送印领判。尚书令、仆射、左右丞、左右司郎中、左右司员外郎、尚书、侍郎,诸司郎中、员外郎,皆不领本司之事,止为正官以叙位禄。


尚书省的总官署。隋代尚书沿北周六官之制,定型为六部,在尚书都省管辖之下已自成为独立机构,不再如南北朝时代尚书各曹仅为尚书省本身机构的一部分。都省有尚书令、仆射、左右丞办公之处,称为都堂(故都堂亦可以借指尚书省)并设左右两司作为六部管理机构。左司管吏户礼三部十二司之事,右司管兵刑工三部十二司之事。左右司由左右丞分领。左右司各设郎中、员外郎为正副主官,郎中并为丞的副职。其下有都事、主事、令史、书令史、亭长、掌固,以办理本司事务。都省的日常工作一是勾稽文书。对于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都有日程的规定。《唐六典·尚书都省》说:“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,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,一日受,二日报,小事五日,中事十日,大事二十日,狱案三十日,其急务者不与焉。”二是转发文书。尚书省六部诸司的文案,都必须由都省转下。其他中央官署有符移关牒下诸州者,也必须由都省转发。三是对于本省文书的档案管理进行检核。《唐六典·尚书都省》说:“凡文案既成,勾司行朱讫,皆书其上端,记年月日,纳诸库。凡施行公文应印者,监印之官考其事目无差缪,然后印之,必书于历,每月终纳诸库。”宋沿唐制,亦设都省机构。因宋代已升左右丞为执政,建炎三年(公元1129年)诏减左右司郎中两员,置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二人,管辖左右司,左右司郎中为其副职。次年省左右司郎中员额依旧为四人。金代尚书省与元代中书省均设左右司为六部的管理机构,如唐宋尚书都省之制。明清以皇帝直辖六部,无都省之制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委署司匠

    官名。清朝内务府所属机构之属官。营造司之铁作、漆作,养心殿造办处等处皆设。无品级。隶于司匠之下。分掌器物造作及管理匠役之事。

  • 曲先塔林都元帅府

    官署名。元朝置,秩从二品,设于成宗初年,掌曲先(今新疆库车)、塔林(今塔里木河)戍军。置都无帅三员,副元帅二员。后罢。

  • 党正

    官名。《周礼》地官之属。一说为周朝置。一党行政的长官。掌党的政教禁令。《周礼·地官》:“党正,每党下大夫一人”,“各掌其党之政令教治,及四时之孟月吉日,则属民而读邦法,以纠戒之。春秋祭禜,亦如之。国索

  • 长乐屯卫司马

    官名。《汉书·冯奉世传》:“功次迁长乐屯卫司马”。官名,西汉置。西汉长乐宫有卫尉,掌守卫长乐宫。卫尉属下有司马,掌领屯卫兵守卫。参看《后汉书·百官四·大长秋》和“长乐少府”条。

  • 西八作使

    见“八作使”。官名。宋置,见“八作使”。

  • 太史令

    官名。①相传夏朝置,掌文书。《吕氏春秋·先识览》: “夏太史令终古,出其图法,执而泣之”,“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。”②秦朝奉常属官之一,胡母敬曾任此职,作《博学》七章。西汉景帝中元六年 (前144)

  • 右翼军都统所

    官署名。辽朝署,属北面官,皇帝亲征,兵分三路,右翼军都统所统右路兵马。官署名。辽置,属北面行军官。设右翼军都统以统领所部。

  • 入仕考试

    (1)汉制,一些察举的科目如贤良、文学两科,被举者须通过对策,合格者始得授官;又有察举以外的入仕考试,有应试资格者为学童、博士弟子及博士。学童考试称为学童试,博士弟子考试主要是通过射策和岁考,博士考试

  • 宾客清吏司郎中

    官名。清朝理藩院所属宾客清吏司长官。掌司事。乾隆二十二年(1757)改称王会清吏司郎中。

  • 右清纪郎

    官名。明洪武二十九年 (1396) 于詹事府置。一人,从八品。与左、右司直郎及左清纪郎共掌太子东宫弹劾、纠举之事。不常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