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小黄门

小黄门

宦官名。东汉始置,名义上隶属少府,秩六百石。位次中常侍,高于中黄门。侍从皇帝左右,收受尚书奏事,传宣帝命,掌宫廷内外、皇帝与后宫之间的联络。明帝、章帝之世,员额十人,和帝后增至二十人。以后权势渐重,用事于中,甚至总典禁兵。诸中常侍多由此迁任。或说魏、晋仍置。北魏、北齐亦置,位在中黄门下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 定为从五品上,二十三年改为从九品,北齐同、当属中侍中省、长秋寺。北宋亦置,属入内内侍省,为初补内侍之称,迁补则升为内侍黄门。


官名,东汉始置,属少府,位次中常侍,高于中黄门,俸六百石,由宦者担任,没有固定人数,掌侍皇帝左右,受尚书事。皇上在内宫,负责关通中外及中宫以下众事。诸公主及王太妃等有疾病,则使视问(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)。《后汉书·孝桓帝纪》:“六月,初以小黄门为守宫令。”《后汉书·鲍永传》:“光武遣小黄门问昱有所怪不?”《后汉书·朱乐何列传·朱穆传》:“自和熹太后以女主称制,不接公卿,乃以阉人为常侍,小黄门通命两宫。”北魏北齐也置。北宋亦置,为初补内侍之称,恩迁则为内侍黄门。见《宋史·职官志六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乡吏

    春秋战国乡一级行政官员统称。《管子·大匡》: “凡庶人欲通,乡吏不通七日,囚。”乡一级行政官员的总称。《管子·大匡》:“凡庶人欲通,乡吏不通七日,囚。”注:“庶人有所陈诉通于君,乡吏抑而不通(报),事

  • 太常卿

    汉、晋、南朝宋、齐、北魏为“太常”的尊称。南朝梁定为官名,十四班,掌宗庙祭祀礼乐宾客车舆天文学校陵园等事,领明堂、二庙、太史、太祝、廪牺、太乐、鼓吹、乘黄、北馆、典客馆等令、丞,陵监、国学及协律校尉、

  • 掌疆

    官名《周礼》夏官之属。一说为周朝置。掌理边境疆界的守备。《周礼·夏官》: “掌疆,中士八人,史四人,胥十有六人,徒百有六十人。”贾公彦疏:“按其职阙,虽未知其事,盖掌守疆界,亦是禁戒之事,故在此也”。

  • 拜察脉拖喇哈番

    即“拜察默拖喇哈番”。

  • 河南司

    官署名。即“河南清吏司”。

  • 猛震将军

    见“十猛将军”。

  • 同判三司使

    官名。见“三司副使”。

  • 步军翼尉

    官名。清朝八旗步军营之军官。初名“步军总尉”,乾隆十九年(1754)改是称。左、右翼各一人,正三品。掌率八旗步军以供守卫巡警。

  • 儒学教谕

    学官名。明清两朝的县学都设教谕一官,掌教诲训迪所属学校学生。见《明史·职四·儒学》、《清史稿·职官三·儒学》。

  • 小坡

    宋朝左、右司谏别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