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安南将军

安南将军

官名。东汉献帝建安三年(198),段煨以讨孝催功,拜此职。三国魏、蜀、吴沿置。为出镇南方地区的军事长官,或作为刺史等地方官员兼理军务的加官。魏、晋以后,与安东、安西、安北将军合称四安将军。魏、晋、南朝宋皆定为三品。南朝梁、陈时加安前、安后、安左、安右将军,合称八安将军。梁武帝天监七年(508)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二十一班,大通三年(529)改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三十一班,陈为拟三品,比秩中二千石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二品下,二十三年复次职令,降为三品,北齐仍三品。


杂号将军,东汉末年,三国魏蜀吴皆置。多为出镇南方的军事长官,或作为地方长官兼理军务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霍峻传》:“景耀六年,进号安南将军。”《三国志·吴书·吕岱传》:“迁安南将军,假节,封都乡侯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和林等处行中书省

    元朝官署名。成宗大德十一年(1307)由宣慰司都元帅府改立,治和林,简称和林行省。仁宗皇庆元年(1312),改为岭北等处行中书省。

  • 东堂监

    官名。南朝梁置。武帝天监七年(508)定为三品蕴位。属流外官,地位很低。

  • 轻车校尉

    官名,掌战车屯卫兵,位低于将军。《汉书·王莽传》:“令轻车校尉居其中,又令中军北垒居高寝。”“其中”指高庙。《通典·职官十六·勋官》:“轻车将军,汉武帝置,以公孙贺为之。又有轻车校尉。”

  • 太史公

    西汉司马谈、司马迁父子先后任太史令,皆称太史公。其由来说法不一,或以为尊称,或以为官名。关于太史公有两种说法:一说太史公是官名,位在丞相上;一说太史公不是官名,是司马迁对其父谈的尊称,太史公即太史令。

  • 三事

    ①居官者应遵循的三条原则,指清、慎、勤。《吕氏春秋·童蒙》:“当官之法,惟有三事,曰清、曰慎、曰勤。”②周朝指三事大夫,即三公。《尚书·周书·周官》:“三事及大夫,敬尔有官,乱尔有政,以佑乃辟。”《诗

  • 盐使司盐使

    官名。金置,为盐使司的主官,见“盐使司”。

  • 十三州

    (1) 两汉监察区和行政区划。两汉以司隶校尉和十二州刺史监察京畿和全国郡县。其所部京师地区和十二州是监察区,亦合称十三州。东汉末改刺史为州牧,州始成为郡以上的行政区划。东汉的刺史所部的州与东汉末作为行

  • 蛮夷长官司长官

    官名。元朝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长官司,亦称蛮夷长官司,并以士人为长官。明朝沿元制,始作为土官名号之一。武职。云南、贵州等省设有。正六品,管所辖长官司之政,受地方武官都指挥使约束。世袭,其承袭事初隶吏部

  • 大藩侯

    明朝左右布政使之别称。

  • 编制司

    官署名。清末置,属法部。掌京外奏咨减等盗犯,定地编发给官兵为奴事项及奉天、吉林、黑龙江、山东、山西、察哈尔右翼、绥远城、归化城刑事、民事案件。设官有郎中三人,员外郎、主事各四人。司内分设奉天、吉江、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