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大农

大农

官名。①相传尧舜时置。主管农事。《史记·三代世表》: “文王之先为后稷”,“尧知其贤才,立以为大农。”② “大农令”、“大司农”的省称。③东汉末魏王国列卿之一。曹丕称帝后,改名大司农。诸王国仍置,七品,与郎中令、中尉合称三卿。两晋因之,六品。公国亦置。南朝王国皆置,公国不常置。宋六品,梁、陈品秩不等,随国主地位高低而定。北魏、北齐王、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国皆置,其品秩亦随国主地位而定。隋、唐唯王国置,员一人或二人,与国令协理王国事务,从八品下。北宋初存其名而罕除授,后省。


1、古农官,掌管农田事务。《史记·三代世表》:“尧知其贤才,立以为大农。”

2、汉景帝改治粟内史为大农。《史记·孝景本纪》:“更命治粟内史为大农。”

3、大农令、大农丞、大司农的省称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大农置工巧奴与从事,为作田器。”又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于是大农陈藏钱经耗,赋税既竭,犹不足以奉战士。”

4、东汉末曹丕称帝后,诸王国皆置大农。两晋沿置,六品。北魏、北齐王、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国皆置,掌督奴婢进行农业生产。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。隋、唐只王国置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镇贼中郎将

    官名。东汉末为镇压黄巾起义置。统兵,朱儁自右中郎将迁此。见《后汉书·朱儁传》。官名,东汉末年置,朱儁因镇压黄巾起义“有功”而被封此官。《后汉书·朱儁传》:“(皇甫)嵩乃上言其状,而以功归儁,于是进封西

  • 内史令

    官名。隋朝内史省长官,置二员,正三品,炀帝大业十二年(616)改名内书令。唐高祖武德元年(618)复名内史令,三年改中书令。官名。见“内史省”。

  • 全国经界局督办

    官名。北洋政府置,为全国经界局的长官,见“全国经界局”。

  • 转员

    官制用语。即军职转迁。宋制,每遇大礼,殿前、侍卫马步军诸军职,各依次迁补。转至军都指挥使,再迁则遥领刺史; 再迁为厢都指挥使,遥领团练使。若所迁军职已满员,即罢军职,则正为团练使、刺史赴本任,或为他州

  • 太子斋郎

    官名。唐高祖武德(618—626)中置,为太子济司局长官。太宗贞观元年(627)改名太子典设郎,为太子典设局长官。参见“济司局”。

  • 勋卫郎

    官名。北宋徽宗崇宁四年 (1105) 置,员十人,属勋卫府,选勋臣贤德之后及太中大夫、正任团练使、遥郡观察使以上官子弟亲属充任。五年罢。参见“勋卫府”。武职侍从官名。宋置,见“三卫官”。

  • 千户

    官名。①金朝始置,为世袭军职。初专授予汉人降臣,后也用以称女真军事组织猛安。蒙古成吉思汗建国后封功臣,又称千夫长,共九十五。元朝于各路设千户所,置为长官,隶属于万户,下领百户。以统兵之数分为上、中、下

  • 司度中士、下士

    官名。北周始置司度之官。有司度中士,正二命;司度下士,正一命。掌司度的标准。属冬官府匠师中大夫。

  • 王国卫士长

    官名。西汉置,属王国郎中令。《汉书·武五子传》记昌邑哀王有卫士长。东汉沿置,秩比四百石,《后汉书·百官志五》“本注”说:“主卫士”。

  • 武昌左部督

    官名。三国吴置。吴大帝孙权赤乌八年(245),分武昌为左、右两部,各设督一人,统兵马,职权颇重。左部掌武昌下游军务,薛莹以选曹尚书、领太子少傅迁此。官名,三国吴置,自陆逊死后,诸葛恪代逊,孙权把武昌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