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国师

国师

官名。新莽始建国元年 (后9) 置,位上公,与太傅、太师、国将同为四辅。刘歆曾任此职。东汉初。彭宠自立为燕王,亦置。西夏、元朝为佛教僧侣官衔。西夏国师曾主持译经。元多授吐蕃高僧。其位低于帝师,高于司空、司徒、国公等僧官。清朝为授与僧人的最高称号。专司教事,设于西藏、甘肃等地。隶驻藏大臣等管辖。又,太师、国子祭酒也别称国师。


1、官名,西汉末年,王莽所置四辅之一,位上公,与太师、太傅、国师并称四辅,刘歆首任此官。见《汉书·王莽传》。《后汉书·隗嚣传》:“王莽国师刘歆引嚣为士。”东汉初,彭宠自为燕王,也置国师。《后汉书·彭宠传》:“国师韩利斩午首,诣征虏将军祭遵降。”

2、帝王封赐给高僧的官衔或称号。北齐始以法常为国师,唐宋沿置。元代也置,多授吐蕃高僧。见《僧史略·国师》、《元史·释老传》。

3、太师的别称。《后汉书·赵典传》:“公卿复表典笃学博闻,宜备国师。”

4、国子祭酒的别称。《梁书·王承传》:“中大通五年,迁长及侍中,俄转国子祭酒。承祖俭及父暕尝为此职,三世为国师,前代未之有也。”

猜你喜欢

  • 鞮译

    翻译官。《文选》南齐王元长(融)《曲水诗序》:“匦牍相寻,鞮译无旷。”

  • 法司令史

    吏名。宋朝谏院置。

  • 御仆

    官名。《周礼》夏官之属。一说为周朝置。掌群吏庶民的奏告,奉王命吊劳。《周礼·夏官》:“御仆下士十有二人,府二人,史四人,胥二人,徒二十人”“掌群吏之逆及庶民之复,与其吊劳。大祭祀,相盥而登。大丧,持翣

  • 左神策军大将军

    官名。唐朝北衙禁军左神策军统兵长官,德宗贞元二年(786)改神策左厢为左神策军而置,二员,正三品,掌卫兵及内外八镇兵,僖宗光启元年(885)以其为左神策诸都指挥使。辽朝亦置,为加官。

  • 司勋上士、中士

    官名。见“司勋中大夫、下大夫”。

  • 寨使

    官名。金代女真人在州县内别立猛安谋克村寨,不与汉人杂居。凡五十户以上的村寨均设寨使一人,管理本寨户口,并查考一切违法事件。

  • 诸行宫都部署院

    官署名。辽朝置。北面官,总诸行宫契丹汉人之事。道宗清宁元年(1055),“诏部署院,有事机密即奏,其投谤讪书,辄受及读者并弃市。”《辽史·道宗纪一》置都部署、知事、副部署、判官等职。官署名。辽置,属北

  • 六军诸卫副使

    武官名。后唐置。为判六军诸卫事的副职, 《资治通鉴·后唐纪四》记天成二年(公元927年)“以保义节度使石敬瑭兼六军诸卫副使。”

  • 摄进勇副尉

    官名。宋朝无品武阶官,位同进勇副尉下,守阙进勇副尉上。

  • 尚冠奉御、副奉御

    官名。元置,掌御用冠帽。属侍正府,参见该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