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司官

司官

官名。隋炀帝始置,为宫廷女官,二十四司之一。员二人,从六品。属尚宫局,掌宣传启奏。唐朝改正六品。宋、金、明悉如唐制。明永乐(1403—1424) 后归其职于宦官。


① 明清中央各部院等衙门属官之通称。主要指各部院诸司之郎中、员外郎、主事等。清朝还包括七品小京官等官,同时指各寺监之少卿、寺丞、监副、监丞等官。乃相对“堂官”而言。②清朝理藩院派出之官员亦用此称。有管驿站者,如喜峰口司官;有掌理事务者,如热河司官; 有掌互市者,如恰克图司官; 有随同八旗驻防将军、大臣办事者,如乌里雅苏台司官、科布多司官。凡派出司官皆由堂官保送,由吏部引见,或由本院引见,奉旨钦差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卷烟统税处

    官署名。国民党政府设置,属财政部。依照民国二十年(公元1931年)二月二十一日修正公布的《财政部组织法》规定,其职掌为:一、监督卷烟税收及考核其成绩事项;二、厘订卷烟税率事项;三、烟卷厂出品之稽核考查

  • 班位

    清制,凡遇典礼及朝会期,文武百官按品级分班,各依位行礼,称班位。官员上朝时列班的位次。汉制依本秩而定、当时的秩即表示官员地位的高低。魏晋以后,班位在原则上均依本品而定。至隋炀帝时规定,班位以品的高下为

  • 功德司

    官署名。西夏始设,有僧众、护法、出家等功德司。掌管佛教事务。元世祖至元十七年(1280)置,又称功德使司、都功德使司,秩从二品,掌奏帝师所统僧人及吐蕃军民等事,并经管内廷作佛事。三十一年(1294)罢

  • 同知北院宣徽事

    官名。辽朝北面官,宣徽北院官员,在北院宣徽副使下。官名。辽代宣徽北院设此官,为该院副贰长官。辽代宣徽院相当汉族官制中的工部,但也不完全相等。辽代宣徽北院,掌北院御前祗应之事。见《辽史·百官志一·宣徽北

  • 都兵

    官名。三国时曹魏有都兵,掌都内之兵。晋因之。北齐也设都兵,掌鼓吹、太乐、杂户等事。见《晋书·职官》、《隋书·百官中》。

  • 贾师

    官名。《周礼》地官之属。一说为周朝置。司市属吏,掌平定市场物价。《周礼·地官》:“贾师,二十,肆则一人,皆二史”,“各掌其次之货贿之治,辨其物而均平之。展其成而奠其贾(价),然后令市。凡天患,禁贵&#

  • 人死后,由朝廷依其生前行事给予相应称号,称为谥。其号称“谥号”。起于西周,历代因之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 “死谥,周道也。”孔颖达疏: “殷以上有生号,仍为死后之称,更无别谥。尧、舜、禹、汤之例是也。周

  • 职方清吏司员外郎

    官名。简称职方司员外郎。明清兵部职方清吏司之副长官。佐郎中掌司事。明洪武二十九年(1396),改职方部员外郎设,一人。洪熙元年(1425)南京兵部职方司亦设一人,皆从五品。清顺治元年(1644)沿设,

  • 右射声倅长下士

    官名。西魏、北周夏官府右武伯中大夫右射声率上士属官,正一命。

  • 侍中中书令

    官名,三国魏置,掌机密。侍中为加官,加此官衔则侍从皇帝左右,为皇帝的亲近侍臣。中书令即原先的秘书令,魏文帝改称中书令,掌机密、赞诏命、记会时事,典作文书。其后、晋和南北朝皆沿置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三少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