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军政部

军政部

官署名。民国十七年置,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,掌管军事行政事务。设总务厅、审查处、陆军署、海军署、航空署、军需署、兵工署。设部长一人、次长二人。民国十八年海军设部,直属行政院。


官署名。国民党政府于民国十七年(公元1928年) 设置, 隶属于行政院。管理全国陆军行政事宜。部内设总务厅,陆军、航空、军需、兵工四署及审查处,分掌部务。军政部各署根据业务情况,其编制并不划一。陆军、军需两署之下设司,陆军署有军衡、军务、军械、交通、军医、军法六司,军需署有会计、储备、营造、审核四司,司下又设科;航空与兵工两署设科,航空署设文书、管理、军务、航务、教育、机械六科,兵工署设总务、设计、检验、监查四科及兵工研究委员会、兵工材料委员会。凡属军用的工厂、仓库、飞机等,均由军政部有关的署直接管理。此外,军政部成立时还设有海军署,不久改为海军部,直隶于行政院。抗日战争爆发以后,军政部由军事委员会兼辖,其内部组织有所调整,设总务厅、军务司、机械化司(后来裁撤)、马政司、交通司、军法司、兵役署、军需署、兵工署、军医署、会计处、军粮总局、城塞局、荣誉军人总管理处、荣誉军人生产管理处、点验委员会等。设部长一人,政务次长、常务次长各一人,主任参事一人,参事六人,部附二十人至四十人,主任秘书一人,秘书四人至十一人,厅长一人,署长四人,司长十四人,处长十二人,视察主任一人。兵役署、军需署、军医署则各设副署长一人,兵工署设参谋一人。又军政部及各厅司署处,设主任秘书、秘书、副官、科长、组长、主任科员、军法官、视察员、看守长、看守员、译电员、会计员、统计员及其他军用文官、技术员等,分任事务,且因事务上之必要,得聘用顾问与专门人员并得临时呈准增设额外人员。民国三十三年(公元1944年)底,军务司扩大为军务署,兵役署由军政部划出,成立兵役部。民国三十五年(公元1946年)军政部裁撤、另行组织国防部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粮科

    见“仓科”。

  • 斋监

    官名。南朝梁置。武帝天监七年(508)定为流外三品蕴位。

  • 常侍谒者

    官名。东汉置,属光禄勋,由谒者仆射统领。员五人,秩六百石,职掌殿中礼仪。官名,东汉置,属光禄勋,共五人,由仆射统领。俸比六百石,掌殿上时节威仪。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二·光禄勋》。

  • 简任官任用资格

    依照民国二年(公元1913年)一月九日北洋政府公布的《文官任用法草案》规定,简任官须具有下列各项资格之一始得任用:一、现任或曾任三等荐任文官,但教官、技术官和依特别任用法任用的不在此限;二曾任简任文官

  • 谋臣

    即谋略之臣,掌顾问应对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敌国破,谋臣亡。”

  • 行宫使

    官名。宋真宗咸平(998—1003)中置,掌应奉皇帝巡幸事宜,其下设行宫都监。

  • 汤邑

    “汤邑”是“汤沐邑” 的省称。宋文莹《湘山野录》:“朕之诸妹,皆厚赐汤邑,筑外馆,以尚天姻,酬先帝之爱也。”参看“汤沐邑”条。

  • 礼请

    皇帝赐予大臣的一种待遇,获此待遇者可在规定的时间参加朝会。《三国志·刘封传》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: “(申)仪至京师,诏转拜仪楼船将军,在礼请中。”皇帝赐给大臣的一种待遇,受此待遇者可在规定的时间参加朝

  • 县承发房

    清代县衙内部分房之一,设经承,掌往来文移。唯大兴县有之。

  • 郡正

    官名。隋朝诸郡属员,位郡尉下、光初功曹上,视正九品。郡属吏名,隋代讳“中”字,隋初改郡中正为“郡正”。位在丞、尉之下。开皇三年(公元583年)罢郡,郡正亦废。参见“郡中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