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兵部司

兵部司

官署名。隋始置, 为兵部的头司。隋初兵部司的主官为侍郎、员外郎,炀帝时改为郎、承务郎。唐制以郎中、员外郎为正副主官。郎中二人,从五品上,一人掌兵马名籍、武官阶品及选授,一人掌军戎调遗;员外郎一人掌武举、杂请;一人掌选院或称判南曹,主审核选人的资历档案。所属有主事四人,令史三十六人,书令史六十人,制书令史十三人,甲库令史十三人,亭长八人,掌固十二人。宋初兵部司郎中、员外郎无职掌,元丰改制,始以郎中,员外郎管理本司事务,参掌本部尚书、侍郎所管之事。司内设分十案:赏功案、民兵案、仗卫案、厢兵案、人从看详案、帐籍告身案、武举案、蕃官案、开拆案、知杂案、检法案。所属有主事一人,令史一人,书令史六人,守当官十人,贴司二十人,私名五人,守阙习学九人。后罢守阙习学,置手分二人。建炎二年(公元1128年)卫尉寺隶于本司。建炎三年(公元1129年),诏兵部兼职方,驾部兼库部。隆兴元年(公元1163年)诏驾部、兵部郎官共一员兼领,于是四司遂合而为一。金元兵部不分司,不设兵部司。明清改为武选清吏司,参见该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约法会议

    北洋政府时期违反《临时约法》的非法议会之一。成立于民国三年(公元1914年)三月十八日,是根据政治会议所制定的《约法会议组织条例》而产生的,主要任务是议决关于增修《临时约法》及其重要的附属法规等。袁世

  • 武勇

    十六国后赵所定选举科目之一。《晋书·石勒载记》: “(石勒)令群僚及州郡岁各举秀才、至孝、廉清、贤良、直言、武勇之士各一人。”

  • 八长史

    麴氏高昌国吏部、祠部、库部、仓部、主客、礼部、民部、兵部长史的合称,为诸部长官。分见各条。

  • 过省

    官场用语。宋朝举人礼部试(即省试)合格,称过省。

  • 中部大夫

    官名。北魏置。《魏书·谷浑传》: “(谷季孙)入为秘书中散,迁中部大夫。”参见“中部”。

  • 雄略军指挥使

    军官名。宋代雄略军有马军、步军,马军属侍卫马军司,步军属侍卫步军司。军署都指挥使;军下分若干指挥,每指挥置指挥使。见《宋史·兵志一》。

  • 常侍曹尚书

    官名。西汉成帝时置,属尚书令,为四曹(一说五曹)尚书之一。东汉沿置,为六曹之一,秩六百石。其职掌说法不一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本注曰主公卿事,刘昭注引《汉仪》谓主常侍黄门御史事。《晋书·百官志》则以为主

  • 经师

    官名。指教授五经的五经师、孝经师等。西汉平帝元始三年(后3)立学官,郡国曰学,县、道、邑、侯国曰校,置经师一人; 乡曰库,聚曰序,置孝经师一人。东汉明帝永平九年(后66),为四姓小侯立学,又置五经师。

  • 坊正

    管理街坊的小吏。《旧唐书》说:“百户为里,五里为乡。两京及州县之部内,分为坊,郊外为村。里及坊村皆有正,以司督察。”见《旧唐书·职官二·户部尚书》。职役名。自秦汉以来,乡、里组织是县以下城乡共同的基层

  • 司录参军

    官名。即“司录参军事”。官名。(1)唐开元初改三京府及凤翔、成都、河中、江陵、兴元、兴德六府的录事参军为司录参军,都督府及诸州仍为录事参军。宋承唐制,诸州称录事参军,诸府称司录参军(惟临安府称录事参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