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兵部侍郎

兵部侍郎

官名。① 隋初兵部头司兵部司长官。初为六品上,文帝开皇六年(583) 升从五品。炀帝大业三年(607) 改名“兵曹郎”。②兵部次官。隋炀帝大业三年(607) 始置,员一人,正四品。唐增为二员,与尚书分掌武官铨选、勋阶考课之政,正四品下。时尚书常由宰相兼任或为外官带职,部务实由侍郎主持。高宗、武则天、玄宗时,曾随本部改名司戎少常伯、夏官侍郎、武部侍郎,寻各复旧。中唐以后,职权日轻。五代因之。北宋初为四品寄禄官,表示品级俸禄,不预部务,神宗元丰 (1078—1085) 改制后,始成为职事官,置一员,从三品。南宋与尚书不并置,员一至二人。辽朝为南面朝官。金朝置一员,元朝置一至二员,皆协理部务,正四品。明初置一员,正四品;洪武十三年 (1380) 分置左、右侍郎,正三品。隆庆四年 (1570) 添注侍郎二人,寻罢,万历 (1573—1620) 复置。又或增设一人,加协理京营戎政衔,掌京营操练之事。清朝顺治元年(1644)改左、右参政为左、右侍郎,满、汉各一员,凡四员。各省巡抚例加兵部侍郎衔。又设会同馆管理馆所侍郎一员。顺治十一年,置督捕满左侍郎、汉右侍郎各一员,掌追缉逃亡旗人,康熙三十八年 (1699) 省并刑部。清初满、汉军员正二品,汉员正三品,顺治十六年改皆正三品,康熙六年 (1677) 复旧,九年复皆为正三品,雍正八年 (1730) 皆升正二品。光绪三十二年 (1906)改兵部为陆军部,遂废。


官名。隋始置,为兵部尚书的副职。唐制兵部侍郎正四品下,宋升为从三品。金元仍为正四品,明升为正三品。清又升为正二品。员额唐二人,宋金为一人,元二人,明左右侍郎各一人,清初于兵部设督捕侍郎满、汉各二人,掌旗人逃亡之事,其下有左右理事官及郎中、员外郎,主事及司狱等官。康熙三十八年(公元1699年)载撤,与各部统一编制,设左右侍郎满、汉各一人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宋朝耆长简称。

  • 宰夫

    官名。周朝置。① 周王近侍。掌饮食膳羞。《仪礼·少牢馈食礼》:“宰夫以笾受啬黍,主人尝之,纳诸内。”郑玄注:“宰夫掌饮食之事者。”② 冢宰属官,掌百官征令。《仪礼· 大射》:“宰夫戒宰及司马。”郑玄注

  • 税务处各股帮办

    官名。清末置,为税务处内部分设各股的主官,北洋政府时期改称股长。

  • 双宣

    官场用语。宋朝翰林学士院每日有学士一员入值,遇朝廷有大除拜,则召两员同时入值分撰制词,称双宣。

  • 王子侯

    汉朝诸侯王子弟封侯者。西汉初年已有。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,又于元朔二年(前127)诏令诸侯王推私恩分子弟封邑,由皇帝制定名号,以此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势力,强化中央集权。指王子被封为侯者。汉朝皇子封王,诸王

  • 绫锦院使

    官名。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(977)置,分东、西二使,简称锦绫使,为绫锦院长官。后多不领本职,仅为武臣迁转之阶,属东班诸司使。真宗咸平元年(998)定为同六品,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改正七

  • 五官挈壶正

    官名。唐武则天长安二年(702)始于太史局置挈壶正二人,肃宗乾元元年(758)加号五官挈壶正,员二人,正八品上,掌知更鼓漏刻,隶司天台。辽朝置为南面官,属司天监,与五官司辰同掌漏刻、报时辰等事。明朝属

  • 小司右上士、中士

    官名。见“司右中大夫”。

  • 媵臣

    原本为媵,后任其为臣。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“伊尹……为有莘氏媵臣……汤举任以国政。”注:“《列女传》曰:汤妃有莘氏之女。”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缪公任好……四年,迎妇于于晋,晋太子申生姊也……晋献公灭虞、

  • 记室史

    官名。西晋置,郡府属官,掌文书记录,位在主记室下。官名,汉置,为主记室的省称,也简称记室。汉朝郡府置主记室史,县府置记室史,掌文书表报。《后汉书·百官五》:“主记室史,主录记书,催期 会,无令史。”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