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侍读

侍读

官名。北魏始置,侍从皇帝读经。西魏亦置为王公官属。北齐皇帝、北周太子、王公皆置。南朝齐置为诸王官属,梁太子、王侯俱置,均因人而设,不常置。唐朝于东宫置此官,无常员,为太子讲导经学。玄宗开元(713—741)初,十王宅引辞学工书者入教诸王,亦称侍读。宋以后定制,以学士、侍从有学术者充任,掌进读书史,讲释经义,备顾问应对。神宗元丰 (1078—1085) 改制,定正七品。时东宫官属亦置。明朝翰林院置,员二人,正六品,掌讲读经史。建文 (1399—1402) 改制后曾与侍讲、侍读等入文翰馆。成祖即位,复旧制,并特简侍读、侍讲等参预机务,谓之内阁。清沿明制。顺治元年 (1644)置于翰林院,掌撰著记载。十五年增至三人,俱汉员。康熙九年 (1670) 增满官三人。雍正三年 (1725) 升从五品。乾隆五十年 (1785) 定制满官二人,汉官三人。光绪二十九年 (1903) 各增一人,升正五品。宣统元年 (1909) 再升从四品。清内阁亦置,顺治元年置满官十人,蒙古、汉军、汉各二人,秩正六品,掌校对。


官名。其职务是帮助皇帝读书或给皇帝讲学。宋和明清皆置侍读,也置侍读学士,见《宋史·职官二·翰林学士院·翰林侍读学士》、《明史·职官二·翰林院》、《清史稿·职官二·翰林院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商报馆

    官署名。清末商部附属机构。光绪二十九年(1903)设。职掌编辑发行商报,通过刊登本报招商、集股诸事及各地商情,以推动工商业。置提调官一人,本部司员兼充。编辑聘请学问深邃通达商务者出任。清末商部所属机构

  • 太史

    亦作“大史”。相传殷朝为六大之一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: “天子建天官,先六大,曰大宰、大宗、大史、大祝、大士、大卜,典司六典。”郑玄注:“此盖殷时制也。”《周礼》列为春官宗伯属官,下大夫。西周、春秋、战

  • 学干

    吏名。晋朝置。位从公以上诸府僚属诸曹低级属吏,位在令史下。官名。晋初公府属官,分在诸曹办事,其地位低于令史。《宋书·百官志上》记晋初凡位从公以上,府内诸曹除掾、属外,“凡诸曹皆置御属、令史、学干。”

  • 赞治尹

    官名。明置,为文勋官,以授正四品文官再考称职者。勋官名。明置,为文勋第七阶,秩正四品。

  • 驿使

    驿站管传递公文的小官吏。《后汉书·东平王苍传》:“自是,朝廷每有疑政,辄驿使咨问。苍悉心以对,皆见纳用。”南朝宋盛弘之《荆州记》:“陆凯与范晔相善,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,并赠花诗曰:折花逢驿使,

  • 布政榜

    官府文书名。北宋亲王、节度使不赴本镇者,其除授之后,学士院仍撰写榜文,由朝廷颁下,告谕本镇军民,称为布政榜。

  • 农务司郎中

    官名。清末农工商部属官。光绪三十二年(1906)设。定额三人,正五品,奏补。掌综理全司事务。

  • 十路宣抚司

    官署合称。元世祖中统元年(1260),于燕京、益都济南、河南、北京、平阳太原、真定、东平、大名彰德、西京、京兆等十路分置,掌管各路军政和民政。设宣抚使、副使等职。受燕京行中书省节制。中统二年罢。

  • 中都官

    汉朝京师诸官府统称。亦指京师诸官府官员。1、泛指在京城(中都)的诸官府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:“令中都官、三辅、郡、国出系囚,罪非犯殊死一切勿案,见徒免为庶人。”又《孝安帝纪》:“诏郡国中都官系囚减死

  • 太子屯骑校尉

    官名。东宫侍从武官,掌骑兵。南朝宋置,“太子三校”之一,员七人。齐、梁、陈沿置,员一人。梁七班; 陈六品,秩千石。北魏亦置,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四品上,二十三年改从五品下。北齐罢。东宫武官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