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上卿

上卿

①传说夏、商、周高级执政官或爵位名。王室与诸侯国均置。至春秋初期仅有上、下之别。后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级。上卿位列公之下,卿之首。诸侯国次国之于大国,上卿相当其中卿,中卿相当其下卿,下卿相当其上大夫; 小国之于大国,上卿相当大国下卿,中卿相当其上大夫,下卿相当其下大夫。晋朝对诸侯王国三卿亦尊称为上卿。②新莽官位名号。时更名光禄勋曰司中,太仆曰太御,卫尉曰太卫,执金吾曰奋武,中尉曰军政,又置大赘官,位皆上卿,号曰六监。


官名,周置,春秋时期,卿分上中下三等,诸侯国的卿,也得周天子任命,上卿的品位最高。《左传·成公三年》:“公问诸臧宣叔曰:‘中行伯之于晋也,其位在三;孙子之于卫也,位为上卿,将谁先?’对曰:‘次国之上卿,当大国之中,中当其下,下当其上大夫。小国之上卿,当大国之下卿,中当其上大夫,下当其下大夫。上下如是,古之制也。’”战国时期,卿有上卿和亚卿之分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廉颇为赵将伐齐,大破之,取阳晋,拜为上卿。”“以相如功大,拜为上卿,位在廉颇之右。”又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(虞卿)说赵孝成王,一见,赐黄金百镒,白璧一双;再见,为赵上卿,故号为虞卿。”汉朝最高的官位是公,其次是卿。汉以前,卿就有孤卿、上卿、卿之分;西汉有上卿和卿之别;王莽时承袭古制,也把卿分为孤卿、上卿和卿三级。大司马司允,大司徒司直、大司空司若,位皆孤卿。司中(即光禄勋)、太御(即太仆)、太卫(即卫尉)、奋武(即执金吾)、军正(即中尉)、大赘官,位皆上卿(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、《汉书·王莽传》)。东汉时的九卿没有孤卿、上卿和卿之分,都称卿,俸皆中二千石(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)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知大宗正丞

    官名。北宋神宗熙宁三年 (1070) 始置,选异姓朝臣充任,员二人,为大宗正司属佐,掌纠合宗室而检防训饬之。官名。南宋置,见“大宗正司”。

  • 膳徒

    吏员名。宋置,属殿中省尚食局,员额三十人,掌供膳之事。

  • 国子监典籍厅

    明清时国子监的内部机构。明制设典籍一人为主官,从九品,管理本监书籍。清制设立汉典籍一人,掌保管书籍版片及“表章经学之宝”与乾隆御笔册。

  • 道官

    ①管理道教事务官员统称。隋朝有道观监、丞,炀帝大业三年 (607)以后改为玄坛监、丞,隶鸿胪寺。唐朝置诸寺观监; 每寺观有监一人。玄宗开元(713—741)中置崇玄学,德宗贞元四年 (788)置左、右

  • 织枲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(556)仿《周礼》典枲置,北周沿置。冬官府司织下大夫属官,正二命。下设织枲下士以佐其职。隋文帝开皇元年(581)罢。参见“典枲”。

  • 司农上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 (556) 置,北周沿置。地官府载师中大夫属官,员一人,掌三农九谷稼穑之政令。下设司农中士以佐其职。正三命。隋文帝开皇元年 (581) 罢。

  • 宫保

    ① 唐、宋太子太保、太子少保之别称。②清朝对太子少保之称呼。雍正 (1723—1735) 后不立太子,而保留太子傅保之名,作为大臣及有功者之加官与赠官,有衔而无实职,然仍视为荣典。大臣多以庆典而得太子

  • 佐理

    助理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步骘传》:“夫贤人君子,所以兴隆大化,佐理时务者也。”

  • 技士

    官名。民国置,掌管专门技术。参看“技监”、“技正”条。官名。辛亥革命后设置,为委任职技术部员,位次于技正。民国元年(公元1912年)北洋政府规定设置技士的各部其名额如下:内务部十人,财政部六人,陆军、

  • 水部员外

    官名。渤海国右六司支司水部属官,位郎中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