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济场
旧名小坎场。即今四川永川市东北隆济乡。清乾隆《永川县志》卷2:小坎场“在县东三十里”。1912年后改为隆济场。
旧名小坎场。即今四川永川市东北隆济乡。清乾隆《永川县志》卷2:小坎场“在县东三十里”。1912年后改为隆济场。
明正统五年(1440)升瓦甸长官司置,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。治所在今云南腾冲县东北七十六里永安街。嘉靖元年(1522)属永昌军民府。清废。明正统五年(1440年)升瓦甸长官司置,治今云南省腾冲县东北瓦甸
又称巴铃箐。即今贵州兴仁县东北巴铃镇。清时有巴林汛千总驻守。“巴铃”系苗语音译,意为铃山。
在今四川洪雅县南青衣江南岸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46嘉定府: 隐蒙山 “在洪雅县南。晋处士庞居正字隐蒙隐此”。山下为隐蒙镇。
在今浙江东阳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3东阳县: 南午岭在 “县南十里,温、处、台、闽取途处也。嘉靖三十三年,倭贼自仙居来犯,官军御却之于此”。
北宋置,属富顺监。在今四川富顺县东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7: 罗井在 “监东八十里”。
在今湖南汝城县东十七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桂阳县: 洞灵山 “有岩洞池泉之胜”。
①元天历二年 (1329) 改盐官州置,属杭州路。治所在今浙江海宁市西南四十里盐官镇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 海宁州: “东南皆滨巨海,自唐、宋常有水患,大德、延祐间亦尝被其害……文宗即位,水势始平,乃罢役
在今四川雷波县与美姑县之间,为大小凉山分界山。海拔3960米。民国常隆庆 《雷马峨屏调查记》: “黄茅埂附近及西溪河以东之地乃称大凉山。”
在今广东阳江市南海陵岛海陵镇西。本宋海陵寨。明洪武间置巡司于此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阳江县: 海陵镇在 “县西南七十里海陵山西北。有巡司”。在广东省阳江市江城区南海陵岛上。面积96平方千米。人口5.
隋开皇十八年(598) 改东武县置,为密州治。治所即今山东诸城市。大业初为高密郡治。唐复为密州治。明洪武初废密州,县属青州府。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。1925年改属莱胶道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1987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