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邮路
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改高邮军置,治所在高邮县 (今江苏高邮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高邮、兴化、金湖、宝应等市县地。二十一年 (1284) 改为高邮府。
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改高邮军置,治高邮县(今江苏高邮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高邮、宝应、金湖、兴化等市县地。二十年改为府。
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改高邮军置,治所在高邮县 (今江苏高邮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高邮、兴化、金湖、宝应等市县地。二十一年 (1284) 改为高邮府。
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改高邮军置,治高邮县(今江苏高邮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高邮、宝应、金湖、兴化等市县地。二十年改为府。
①隋开皇元年(581)改乌突县置,为太和郡治。治所在今山西临县西南三十五里曹峪坪村附近。大业初属离石郡。唐武德三年(620)改为临泉县。②隋末置,属楼烦郡。治所在今山西兴县北。唐武德九年(626)省入
①北宋崇宁五年(1106)置,属秦州。在今甘肃会宁县东南。金废。②清置,属海城县。即今辽宁海城市东北甘泉乡。《清一统志·奉天府二》 “土河堡”条下:“甘泉堡在(海城)县北三十里。”
亦作郎济山。在今广西灵山县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 119钦州: “宁悌原,钦江人。少好学,入郎济山读书。” 《清一统志 ·廉州府》: 狼济山 “在灵山县西南一百二十里。脉自管根山来,水流为水车江。山有
一作蔚头州。在今新疆巴楚县东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引贾耽 《四夷路程》: 据史德城 “一曰郁头州,在赤河北岸孤石山”。
亦作兀剌海城、兀郎海城。西夏建,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西南狼山隘口。《元史·太祖纪》:二年 (1207),“再征西夏,克斡罗孩城”。四年(1209) 又攻西夏,“克兀剌海城”。即“兀剌海城”。
即今四川成都市府河及其下游岷江。《晋书·毛璩传》:“初,璩闻(桓)振陷江陵,率众赴难,使(毛)瑾、(毛)瑗顺外江而下。”《宋书·刘钟传》:“随朱龄石伐蜀,为前锋,由外水至于彭模,去成都二百里。”皆此。
东晋改武冈县置,属邵陵郡。治所在今湖南武冈市西南一里。南朝梁天监元年 (502) 改为武强县。
五代方镇名。后唐置,治所在应州 (今山西应县),后地入契丹,废。《新五代史· 职方考》: “应州故属大同军节度,唐明宗即位,以其应州人也,乃置彰国军。”五代方镇名。唐置,治应州(今山西应县)。后地入契
①北宋置,属铜山县。在今四川中江县南石笋乡东。②金置,属繁畤县。在今山西应县大石口村。(1)古镇名。金以大石寨置,在今山西省应县东南大石口。《金史·地理志》繁畤“镇七:茹越、大石、义兴、麻谷、瓶形、梅
清改司盐城置,属安邑县。即今山西运城市。《清一统志·解州》:运城“在安邑县东南。元至正间建。本朝初设盐政及运司以下等官,乾隆五十七年裁。嘉庆十二年移河东道驻此, 兼管盐务”。1958年为运城县驻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