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秀山
在今广东广州市北越秀公园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府南海县: 越秀山在 “府治北。一名越王山,耸拔二十余丈。上有越王台故址,尉佗因山筑台,因名。俗呼观音山”。
又称粤秀山,俗称观音山。在广东省广州市区北侧。海拔70米,为白云山余脉。以有越王台故址得名。1921—1922年,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时,曾在山腰的越秀楼工作和从事著述。建国后,辟为越秀公园。有鲍姑井旧址、孙中山读书治事处、五羊石像、镇海楼、绍武君臣冢、虎贲将军王兴墓、四方炮台、海员亭、中山纪念碑等著名史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。
在今广东广州市北越秀公园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府南海县: 越秀山在 “府治北。一名越王山,耸拔二十余丈。上有越王台故址,尉佗因山筑台,因名。俗呼观音山”。
又称粤秀山,俗称观音山。在广东省广州市区北侧。海拔70米,为白云山余脉。以有越王台故址得名。1921—1922年,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时,曾在山腰的越秀楼工作和从事著述。建国后,辟为越秀公园。有鲍姑井旧址、孙中山读书治事处、五羊石像、镇海楼、绍武君臣冢、虎贲将军王兴墓、四方炮台、海员亭、中山纪念碑等著名史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。
即九稚。又作九离。即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东岸之朱盖。《梁书·诸夷·中天竺国》: “从扶南发投拘利口,循海大湾中正西北入历湾边数国,可一年余到天竺江口,逆水行七千里乃至焉。” 宋郑樵 《通志》 卷 198
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临江府清江县:万石洲在“府(治今临江镇)南十里。赣江环其右,袁江经其左,四面滨水。夷旷肥饶,岁收常倍, 因名。《志》云, 洲接新淦县界,其南为南横河,亦曰上横河,
北魏太和十二年(488)置,属东雍州。治所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二十里北绛村。孝昌三年(527)属北绛郡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翼城县。古县名。北魏太和十二年(488年)置,治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北绛。后
北魏永安二年(529)置,属巨鹿郡。治所在今河北广宗县东北二十里。北齐废。古县名。北魏永安二年(529年)析经县置,治今河北省广宗县东北。属钜鹿郡。北齐废。
即汉阳山。在今四川剑阁县北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84普安县: 故垒山 “在州北。按 《益州记》云: 姜维拒钟会有故垒,其山峭壁,下临绝涧,即此也”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6隆庆府: 故垒山 “在普安县北二十里
即今江西萍乡市南之萍水。《明一统志》卷57袁州府:杨岐水“源发杨岐山,西流过萍乡县前,下入醴陵县境。宋将之奇诗, ‘倒流杨岐水’即此”。
在今四川自贡市自流井。明张瀚《松窗梦语》卷2:“内江、富顺之交,有盐井曰自流新开。”乾隆《富顺县志》卷30:“自流古井,在今富义厂荣溪水滨。相传井水自然流出,非人力錾凿而成”,因以得名。清设县丞驻此。
在今湖南华容县西北安津湖侧。《清一统志·岳州府二》: 泼张城 “相传陈友谅参政张雄所筑”。并引 《县志》 称: “湖有田数千亩,民聚而居者数十百家。中有泼张城,伪汉储粟地也。”
北江小三峡之一。在广东省北部英德市区南北江上。又称浈阳峡、真阳峡。因英德县旧称浈阳,故名。长约7千米。两岸为砂岩山地,海拔450~630米。峡多怪石,有牯牛滩、龙头硬、鳖背、狮角等,舟常遇险。宋曾凿石
当今陕西佳县北之佳芦水。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: “诸次之山,诸次之水出焉,而东注于河。”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河水又南,诸次之水入焉。水出上郡诸次山……又东入于河。” 《注疏》 会贞按: “《元和志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