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竹隘
亦作苦竹寨。南宋置,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剑门关西第二道关隘上。《元史·宪宗纪》: 八年(1258) 十月,“帝驻跸剑门。戊子,攻苦竹隘”,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8剑州: 苦竹隘,“ 《志》 云:在小剑山顶,四际断崖,前临巨壑,孤门控据,一夫可守。宋置戍于此”。
又称苦竹寨。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小剑山顶。宋置戍于此。南宋宝祐六年(1258年)蒙古军次剑门,拔苦竹隘,即此。
亦作苦竹寨。南宋置,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剑门关西第二道关隘上。《元史·宪宗纪》: 八年(1258) 十月,“帝驻跸剑门。戊子,攻苦竹隘”,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8剑州: 苦竹隘,“ 《志》 云:在小剑山顶,四际断崖,前临巨壑,孤门控据,一夫可守。宋置戍于此”。
又称苦竹寨。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小剑山顶。宋置戍于此。南宋宝祐六年(1258年)蒙古军次剑门,拔苦竹隘,即此。
亦作通明县。南宋绍兴中改明通院置,属达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城口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明通镇。一说在今万源市东南一百二十里旧院镇。元至元二十二年 (1285) 废。古县名。南宋置,治今重庆市城口县南明通镇。属达州
①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8长阳县:马连溪“在县南。《志》云,县境诸溪汇流自西而东凡数十处,俱附清江而达大江”。②在今四川巫溪县西。《方舆胜览》卷58大宁监:马连溪“在监西五里。中
即洋卓雍错。今西藏浪卡子县羊卓雍错。清松筠《西招纪行诗》注:巴则山“岭南有大海子,番名洋卓云角”。
①北魏泰常八年 (423) 置,治所在碻磝城(今山东茌平县西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范县、山东聊城、东阿、肥城、阳谷、高唐等县市间地。隋开皇初废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置,辖境缩小。天宝十三载 (75
即今山东泰安市南北集坡镇。清同治《泰山县志》卷2《里社》:北集坡“(距城)三十里”。
在今山东蒙阴县东北五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5蒙阴县: 黑龙寨 “在县东。其旁有杨家寨”。皆昔时凭险拒守处。
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北。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:伍员曰,少康逃奔有虞,“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,而邑诸纶”。杜注:“纶,虞邑。”《元和志》卷7宋州虞城县:“故纶城,县东南三十五里。”当在今虞城县利民镇东南三十五里
今越南东北部河北省境之陆岸河。《元史·安南传》:“兴道王(陈峻)、范殿前(范海崖)领兵船复聚万劫江口。”
宋置于石顶原。在今陕西勉县南三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3兴元府:在顶原“在西县东南三十余里,东接兴州白运山。今置关,最为险要”。
唐贞元初建,属黎州。治所在今四川石棉县西北大渡河东岸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 黎州洪源郡有廓清城。《寰宇记》 卷77黎州: “西至廓清县(城) 一百八十里,其城西临大渡河,河西则生羌蛮界。”唐贞元中置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