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米仓山

米仓山

一名仙台山,又名玉女山。在今四川北部与陕西边界上,西接摩天岭,东连大巴山。东西走向,海拔1500—2200米,为汉水与嘉陵江分水岭。南宋李心传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63绍兴三年二月载:“巴之北境即米仓山,下视兴元,出兵之孔道。”《舆地纪胜》卷183兴元府:仙台山,“《晏公类要》:一名玉女山。在南廉水县。道家生经云,此山仙人玉女所居之地,一名米仓山,与大巴山相连,有韩信庙及戴贤岭,云萧何追韩信至此”。《清一统志·汉中府一》:米仓山,“《府志》:米仓山在(南郑)县西南一百四十里”。


(1)在四川、陕西两省之间。呈东西走向。海拔 1500~2200 米,北坡平缓,南坡陡降至四川盆地,形成许多险峻的隘谷。最高峰光雾山,海拔 2507.6 米,与其东北的小光雾山(海拔 2331.7 米)、西南的方雾山(海拔 2189.1 米)、西面的光头山(海拔 2278 米)同为米仓山主体。西段石灰岩广布,多孤峰、溶沟、石芽、溶洞;东段多花岗岩构成的浑圆形山体。是汉水和嘉陵江分水岭。山区河谷深切,多峡谷陡崖。古米仓道经此,今襄渝铁路从东麓经过。(2)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城东北。为秦岭山脉向西伸延的支脉,白龙江水系与西汉水水系分水岭。主峰海拔 2000 米。为武都通往天水、陕南、关中一带必经要道。山形似米尖,故称米尖山。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。南宋名将吴璘、吴镇曾在此筑米尖城,并建军仓广积粮。后人改称今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下板城

    即今河北承德县治。清于此设把总驻防。1949年承德县迁治于此。

  • 石窟岩

    在今广东阳春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阳春县:石窟岩“在县西北百三十里。有上、下二岩,上岩轩敞,陆路可抿雷廉。下岩从水中出,可通小舟,石壁奇绝”。

  • 绥芬府

    清宣统元年 (1909) 升绥芬厅置,属吉林省。治所在宁古塔城 (今黑龙江省宁安市)。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宁安、牡丹江、海林三市及穆棱、东宁二县地。二年 (1910) 改名宁安府。清宣统元年(1909年

  • 香山港

    在今台湾省新竹县西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台北府: “香山港” 等 “并在新竹县西北入于海”。

  • 获 (獲) 水

    获, 《说文》 作 “”, 《水经》 作“猚”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梁国蒙县: “获水首受甾获渠,东北至彭城入泗。” 《水经·获水》: “获水出汳水于梁郡蒙县北,又东过萧县南,睢水北流注

  • 毛卜剌堡

    ①明置,属兴武守御千户所。在今宁夏盐池县西北高沙窝乡营西村西北角。清属灵州,设把总于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2灵州守御千户所:毛卜剌堡“在清水营东南三十五里,又东南三十里即兴武所,亦戍守要地”。②在今甘肃

  • 三江水

    ①即今江西信丰县东之东河。《清一统志·赣州府一》:三江水“在信丰县东。有三源:一出安远县界,西流径新田,为新田江;一出会昌县界,西流为周坑江;一出会昌、雩都二县界,西南流与周坑江合为寺坪脑江。三江既会

  • 击蓼寨

    又作吉了寨。北宋置,在今福建莆田县东南八十里。

  • 战国赵邑,后属燕。在今河北任丘市北鄚州镇东北三里。《史记· 赵世家》: 惠文王五年 (前333),“与燕鄚、易”。西汉置县。古邑名。战国赵邑,后属燕。在今河北省任丘市北鄚州镇。赵惠文王五年(前294年

  • 拉哈苏苏

    即今黑龙江省同江市。民国魏声龢 《吉林地志》: “拉哈苏苏,黑斤 (即赫哲) 语,老屋之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