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秣陵县

秣陵县

①秦始皇三十七年 (前210) 改金陵邑置,属会稽郡。治所即今江苏江宁县南五十里秣陵镇。《三国志·吴书·张纮传》 裴松之注引 《江表传》 载,张纮谓孙权曰: “秣陵,楚武王所置,名为金陵。地势冈阜连石头,访问故老,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,望气者云,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,故掘断连冈,改名秣陵。” 西汉属丹杨郡。东汉建安十七年 (212) 孙权自京口 (今镇江市)徙治于此,改名建业,移治今南京市。西晋太康元年 (280) 灭吴,复名秣陵; 三年分淮水 (今秦淮河) 南为秣陵县,北为建邺县。东晋义熙九年(413) 移治京邑,在斗场柏社 (今南京市武定桥东南)。元熙元年 (419) 移治扬州府禁防参军署 (今南京市中华门外故报恩寺附近)。隋开皇中并入江宁县。

②东魏天平二年 (535) 置,为丹杨郡治。治所在项城 (今河南沈丘县)。隋开皇初改为项城县。


古县名。(1)秦始皇三十七年(前210年)置,治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南秣陵镇。属会稽郡。西汉属丹阳郡。东汉建安十六年(211年)孙权自京口徙治于此;次年改名建业,移治今南京市。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灭吴,复名秣陵县;三年分淮水(今秦淮河)北为建业县,南为秣陵县,还治秦时旧址。东晋义熙九年(413年)移治京邑斗场柏社(今南京武定桥东南);元熙元年(419年)又移治小长干巷内扬州府禁防参军(今南京中华门外西侧)。隋平陈并入江宁县。(2)东魏在项县侨置,治今河南省沈丘县。为丹阳郡治。隋开皇初改为项城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马鬃山

    ①亦名马骁山。在今四川江津市北隔江一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9江津县:江阳城“宋乾德五年移县治马鬃镇,即今治也。今县治北一里即马鬃山,镇盖因以名”。②亦作马踪山。在今四川合川市东北渠河咀簿刀岭,与云门山相

  • 运渠

    在隋唐东都城南部,今河南洛阳市旧城南。徐松《唐两京城坊考》卷5载:“运渠, 自都城之东,西北流至外郭之东南隅,屈而北流,经永通、建春门外,又屈而西流入城,经仁风坊南, 又西经从善坊南,分为二流,屈曲至

  • 官升 (昇) 店

    即今四川射洪县西南四十里官升镇。清光绪 《射洪县志》 卷2: 官升店场在 “县东南八十里”。

  • 白水港

    又名白水湖。在今江西九江市东,通大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5九江府: 白水港“今亦曰白水湖,水溢成湖,水落为港”。清时设把总驻防。即“白水浦”。

  • 洪洞县

    隋末改杨县置,属平阳郡。治所即今山西洪洞县。唐属晋州。《元和志》 卷12洪洞县: “因县北故洪洞镇为名。” 北宋属平阳府。元属晋宁路。明属平阳府。民国初属山西河东道。1928年直属山西省。在山西省南部

  • 千顷池

    ①亦名万顷池。在今四川城口县东南、巫溪县西北万顷山。《寰宇记》卷148大昌县:千顷池“在县西三百六十里。波澜浩渺,莫知涯际,分为三道:一道东流当县西为井源;一道西流为云安县阳(汤)溪;一道南流为奉节县

  • 甘孜县

    1913年改甘孜州置,属四川边东道。治所即今四川甘孜县。以甘孜寺而名。“甘孜”藏语意为“洁白美丽”。次年属川边特别区。1936年红军二、四方面军会师后,在此召开“甘孜会议”。1939的属西康省。195

  • 九里山

    ①又名九嶷山、象山。在今江苏徐州市西北五里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彭城有九里山。《寰宇记》卷15徐州彭城县:九里山,“《元中记》云,彭城北有九里山,有穴潜通琅邪,又通王屋,俗呼为黄穴池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

  • 铜钵山

    ①在今福建漳州市北。明嘉靖 《龙溪县志》卷1: 铜钵山 “在县北二十一都。山势蜿蜒数里,内一峰中洼而外圆,其形如钵”,故名。②在今江西瑞金市西北。《舆地广记》 卷25虔州: 瑞金县 “有铜钵山”。《方

  • 清边县

    唐置,属茂州。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。开元后废。古县名。唐置,治今四川省茂县西北。属静州。开元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