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益都县

益都县

三国魏改益县置,属齐国。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市南十里。南朝宋及北魏属齐郡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) 移治今山东青州市,为青州及齐郡治。隋为北海郡治。唐为青州治。金为益都府治。元为益都路治。明、清为青州府治。1913年废府,为益都县,属山东胶东道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1986年改设青州市。


古旧县名。西汉元朔二年(前127年)封菑川懿王子刘胡为益都侯,治今山东省寿光市北。属北海郡。元凤三年(前78年)废。三国魏复置,治今寿光市南。属齐国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年)移治于东阳城,即今青州市。为青州、齐郡治。隋为北海郡治。唐、宋为青州治。金为益都府治。元为益都路治。明、清为青州府治。1913年废府留县。1986年改设青州市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白城子

    ①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与陕西靖边县东北界上之白城子一带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1榆林镇:白城子“在镇西怀远堡北。旧为寇垒。隆庆中,陕督王崇古自花马池长城关出边,与敌战于此。败之”。②即今内蒙古多伦县北上都河乡

  • 阴凉山

    在今山东莱芜市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1:阴凉山“产铜矿”。《清一统志·泰安府一》:阴凉山,“《府志》:旧产铜,名铜冶山”。

  • 边吴泊

    又称边吴淀。宋辽边界上主要塘泺之一。在今河北省安新县西南、北二边吴村一带。为滹沱、唐(滱水)、沙、濡河等水所汇积,下游泄入界河。北宋时在此广开稻田,以防辽骑南下。后久不修治,渐归淤塞。

  • 效谷 (穀) 郡

    西魏置,治所在效谷县 (今甘肃安西县西南)。北周并入敦煌郡。

  • 嗣武砦

    北宋元丰四年 (1081) 置啰兀城,崇宁三年 (1104) 改嗣武砦,属绥德军。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南无定河东岸。

  • 邮亭墟

    一名小东陆市。即今湖南永州市东北二十里邮亭圩镇。清光绪《湖南通志》卷1零陵县图:县东北有邮亭墟。

  • 苏尼特部

    明、清蒙古部名。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五部之一。明中后期属大汗直辖之察哈尔万户,由博迪汗次子库克齐图墨尔根(明译可可出大台吉)统领,号所部曰苏尼特;其孙绰尔衮居西路,塔巴海居东路,因不堪林丹汗压迫,投依漠

  • 白沙岛

    旧名镇海屿。又名北山屿。在今台湾省澎湖县北白沙乡。明曾在此设防。在台湾海峡东南部、澎湖列岛的澎湖岛北。因海滨遍布白色珊瑚沙砾,故名。明代曾设防,称镇海屿,又称北山屿、赤崁仔。为澎湖湾东北屏障。面积14

  • 东港

    ①即今台湾省屏东县南东港镇。清康熙二十三年(1684)置下淡水巡司于此。②在今湖南汨罗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湘阴县“西港”条下:“又县东五十里有东港,下流通汨水。”(1)古地名。即今台湾省屏东县南

  • 长荡

    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十里。周回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4苏州府长洲县:长荡,“府西诸流多汇于此,潴为巨浸。今多为豪民所据,遏水畜鱼,湖流渐狭,又西北达于运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