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龙渠
在今山西孝义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2孝义县:白龙渠“在县西二十里白壁关,居民引以溉田”。
在今山西孝义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2孝义县:白龙渠“在县西二十里白壁关,居民引以溉田”。
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洛平县置,属随州。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北。大业三年(607)属汉东郡。大业末废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洛平县置,治今湖北省随州市东北。属汉东郡。大业末废。
明洪武初置,属直隶南京。治所在安庆府怀宁县(今安徽安庆市)。清废。
即今浙江绍兴县西南漓渚镇。乾隆 《绍兴府志》 卷7 《市》 引 《万历志》: 漓渚市 “在府城南四十里”。
一名陡阳关。在今安徽和县西北四十里,陡山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9和州:“斗焰关在州西北四十里。其地有斗焰山,亦名陡阳山。巍然峻绝,一径中开。明初取和阳,遣张天祐等将奇兵出陡阳关,进薄小西门,遂克之,即此
在今四川青神县北。《新唐书· 地理志》 青神县: “太和中,荣夷人张武等百余家请田于青神,凿山酾渠,溉田二百余顷。” 《清一统志·眉州》: 鸿化堰 “在青神县北十五里。即唐张武等所开”。
(嶽) ①即君山。又名荆南山。即今江苏宜兴市西南二十里铜官山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6常州: 南岳山,“ 《毗陵志》 云: 在亭乡,至宜兴县二十里。孙皓以国山之瑞行封禅礼,遂以其山为南岳,立石颂德。昔汉武帝
又名阿梅河、阿母河。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之阿姆河,注入咸海。元《长春真人西游记》卷上:铁门“五日至小河,亦船渡。两岸林木茂盛。七日舟济大河。即阿母没辇也”。
亦作麻通。明洪武六年 (1373) 置,即今四川白玉县。清宣统元年 (1909) 改流设白玉州。1913年改为白玉县。
在今山东桓台县西二十三里小庞村东北隅。为龙山文化遗址。遗址高出地面2米,面积约3万平方米。分为居住区、制陶区和墓葬区。文化层厚2—3米。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时代的石铲、黑陶罐,商周的陶器,秦汉的铜剑、铜铃
明置,属綦江县。在今四川綦江县南一百四十里安稳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9綦江县“东溪马驿”条内:“又有安稳马驿, 旧有砦,亦曰安稳砦。杨应龙作乱,綦江募兵扼安稳以拒之,既而应龙来犯,分兵屯赶水镇、猫儿冈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