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番禺县

番禺县

秦始皇三十三年 (前214) 统一南越后置,为南海郡治。治所即今广东广州市。《水经·泿水注》: “姚文式问云,何以为番禺? 答曰: 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,与番禺县连接,今入城东南偏,有水坈陵,城倚其上,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。县名番禺,倘谓番山之禺也。” 而 《初学记》 卷8引《南越志》 称: “番禺县有番、禺二山,因以为名。”此皆附会之辞。据 《山海经·海内南经》 载: “桂林八树,在番禺东。” 郭璞云: “今番禺。” 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注引 《山海经》 作 “贲禺”。《文选 · 游天台山赋》 注引作 “贲隅”。《水经·泿水注》: “泿水东别径番禺,《山海经》 谓之贲禺者也。” 可知贲禺、贲隅或番禺应是古越语译音的不同写法。或释为盐村。秦末赵佗割据岭南,自立为南越王都此。东汉建安十五年 (210) 为交州治所。三国吴为广州治所。隋开皇十年 (590) 废。唐初复置,与南海县同为广州治。北宋开宝五年 (972) 废入南海县。皇祐三年 (1051) 复置,仍为广州治。元与南海县同为广州路治。明、清为广州府治。民国初为广东粤海道治。1920年直属广东省。1921年于番禺县置市政厅,1925年置广州市。1933年移治今番禺市东北新造镇。1945年移今番禺市 (市桥镇)。1992年改设番禺市。


(番pān) 古旧县名。秦始皇三十三年(前214年)置,治今广东省广州市。秦末龙川县令赵佗割据岭南,自立为南越王都此。秦、汉至南朝为南海郡治。隋并入南海县。武周长安三年(703年)复置,为广州都督府及岭南道治。五代为南汉兴王府治。宋为广州南海郡,并广南东路治。元为广州路治。明、清与南海县同治一城,并为广州府和广东布政使治。1912年裁府留县。1933年迁新造,1945年迁治市桥镇(番禺区治)。1959年撤销,1960年复置。1992年撤销,改设番禺市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斗坪镇

    即今湖北宜昌县西四十八里长江南岸三斗坪镇。嘉靖《归州志》卷1:三斗坪在“州东一百里”。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西南部、长江西陵峡南岸。面积178平方千米。人口3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黛狮,人口 3930。1

  • 阿跌部

    隋、唐铁勒十五部之一。在今蒙古国色楞格省哈拉河与鄂尔浑河下游一带。《新唐书·回鹘传·阿跌》:“阿跌,亦曰诃咥,或为��跌。”唐贞观二十一年(647)于此置鸡田州。所部贵族李

  • 雀鼠谷

    在今山西介休市西南、霍州市以北的汾河河谷。《水经·汾水注》: “汾津名也,在界休县之西南,俗谓之雀鼠谷。数十里间道险隘,水在右悉结偏梁阁道,累石就路,萦带岩侧,或去水一丈,或高五六尺,上戴山阜,下临绝

  • 大垭口

    在今四川万县市。有二:一在今市西弹子镇北,路通开江县;一在今市北天城镇北,路通开县。清同治元年(1862),兰二顺率义军至开县,乡绅团勇堵于此。

  • 婆娑砦

    北宋置,属江安县。治所即今四川长宁县。《宋史·蛮夷传》: 大中祥符六年 (1013),王怀信、康训讨斗望,“进壁婆娑,遇夷二千余罗固募村,又破之”。熙宁六年 (1073) 改置安夷砦。

  • 田头驿

    明置,属儋州。在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排浦镇。

  • 试剑山

    在今四川汉源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3黎州守御千户所: 试剑山“在所南八十里。崭然高耸,上列三峰。中峰又析为二,状如剑削”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黎州守御军民千户所: 汉水 “下流至试剑山,入大渡河”。

  • 倚毫川

    今山西垣曲县东亳清河上源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倚亳川水 “出北山矿谷,东南流注于清”。

  • 罗徊洞

    亦作罗回洞。北宋置,属邕州都督府。在今广西龙州县西北罗回村。《元史· 文宗纪》:至顺元年 (1330) “广源贼弗道闭覄寇龙州罗回洞”。北宋置,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西北罗回。属邕州。

  • 建康军

    一作建昌军。唐证圣元年 (695) 置,治所在今甘肃高台县西南四十里。天宝后废。武周证圣元年(695年)朔方道总管王孝杰置于甘、肃两州界,治今甘肃省高台县西南。属河西节度使。一说即前凉建康郡故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