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珍珠泉

珍珠泉

①亦作真珠泉。在今安徽滁州市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42滁州: 真珠泉 “在清流县西三十里,侧菱山幽栖巷前,游者抚掌,则泉水溅射,有若跳珠”。

②又名咄泉。在今安徽寿县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129寿县: 咄泉 “在县东北十里净界寺北一百步。其泉与地平,一无波浪,若人至其旁大叫即大涌,小叫则小涌,若咄之涌弥甚,因名咄泉。按 《寿阳记》 云: 一名玄女泉”。《清一统志 · 凤阳府一》:咄泉“在凤台县北五里…… 《寿州志》: 一名珍珠泉”。

③在今山东济南旧城内。元于钦 《齐乘》 卷2“大明湖” 条载历下名泉: “曰北珍珠,白云楼前”;“曰南珍珠,铁佛巷东”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22济南府:珍珠泉 “有二: 南珍珠泉在府城内铁佛巷街东,今淤塞; 北珍珠泉在都司西北白云楼前”。清王昶 《珍珠泉记》: “泉从河际出,忽聚忽散,忽断忽续,忽急忽缓,日映之,大者为珠,小者为玑,皆自底以达于面。”

④在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城东。《清一统志·青州府一》: 珍珠泉 “亦名范公泉。以宋范仲淹读书其侧也”。


(1)又称咄泉。在安徽省寿县八公山东麓、寿县城郊。水从泉底汩汩涌出,如串串珍珠,故名。泉池之畔稍有振动,水涌愈旺,虽久旱而不竭。泉水异常清洌,传为汉淮南王刘安炼丹所用之水。刘安还用此水制出“八公山豆腐”,质地极佳,至今名扬海内外。泉池一侧,立高大石碑,正面有清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书“珍珠泉”三大字。碑旁配石楹联一副,联语云:“珍珠尽洗贪污气,淮水长流正义风。”泉东有庵,亦以“涌泉”为名,传说为刘安宴客之所。已辟为公园。(2)在山东省济南市泉城路北。泉从地下上涌,状如珠串。泉水汇成水池,约1亩见方,清澈见底。清王昶《珍珠泉记》云:“泉从沙际出,忽聚忽散,忽断忽续,忽急忽缓。日映之,大者为珠,小者为玑,皆自底以达于面。”此地历代为官府侵占。明成化年间德王建藩邸于此,清康熙五年(1666年)改建为山东巡抚院衙,后又为军政官署。建国后重加修整,小桥流水,绿柳垂阴,亭榭幽雅。附近还有濯缨、王府、溪亭等多处名泉,组成珍珠泉群,均流入大明湖。清刘鹗《老残游记》描绘济南“家家泉水,户户垂杨”的景色当指这一地区。(3)在河南省安阳县城西水冶镇西。有3个主泉,水面1.3万多平方米,平均水深2米。泉水涌如串串珍珠,故名。相传北宋名将韩琦领兵西征经此,兵马干渴无水,韩琦气急,一剑入地泉水随剑涌出,故又名宝剑泉。又传韩琦的战马咆哮嘶鸣,一蹄踏陷,清泉涌出,又成一泉,名马蹄泉。另一泉形如卧龙,故称卧龙泉。三泉周围有九条土岭,宛如九龙相依,因有“九龙三泉”之称。湖水周围建有石栏。湖中筑小亭,亭旁有古柏,其中两株地面相距5尺,而在4尺高处合为一株,有如门洞,与珍珠泉合称“柏门珠沼”。珍珠泉周围还有狮、象、猴等石雕。(4)俗称金龙池。在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山玉泉寺左侧翠寒山下。相传为三国时蜀将关羽死后显灵之处。泉水由山根冒出,清碧如玉,泡如串珠,因名。宋代苏雨题为“漱玉喷珠”,明代袁宏道称为“珠泉跳玉”。游人临岸静观,则池清水静,泡珠缓吐,如击掌跺石,则沸泉翻涌,如发连珠,所谓“泉清珠错落,泉沸珠盘旋”、“游人一击掌,叠叠如贯珠”,皆是写实之句。泉右山麓竖方形石柱,上刻“汉云长显圣处”,为明万历年间所立。顶蹲石狮,姿态生动。泉上架珍珠桥,为建国后增建,珠泉虹影,碧水蓝天,景色佳妙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秀林山

    ①即细林山。今上海市松江县西北辰山。梁简文帝《秀林山铭序》:“神山本名秀林山,或称辰山。在华亭西北二十余里,列九峰第四。僻在一方,虽非巨丽,未经标品,而自古神仙,往往托迹,实震旦之灵阜也。”②又名盛山

  • ①春秋晋邑。在今山西霍州市东南。《左传》:僖公十五年(前645),“晋阴饴甥会秦伯,盟于王城”。杜注:“阴饴甥即吕甥也,食采于阴,故曰阴饴甥。”②即“平阴”。春秋周地。在今河南孟津县北。《左传》:昭公

  • 赤水铺

    明置,即今四川简阳市西北二十五里赤水乡。明诗人杨慎过此,写有《赤水铺》诗。

  • 曹公垒

    在今陕西潼关县东北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引郭缘生记曰: “汉末之乱,魏武征韩遂、马超,连兵此地。今际河之西有曹公垒……义熙十三年,王师曾据此垒。” 《晋书·赫连勃勃载记》: “赫连昌攻皊石及龙骧将军王敬于

  • 石子镇

    北宋置,属确山县。在今河南确山县境。(1)在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东北部。面积41平方千米,人口2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石子,人口 1000。唐为清溪县治,清同治时置石子镇。以镇西石子桥得名。1949年为石

  • 金塘山

    即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区西部之金塘岛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2宁波府定海县: 金塘山 “在县东南海中约百里,半潮可到。山周环二百里。旧为昌国县之金塘乡,明初徙民入内地; 嘉靖中倭夷窃据,参将卢镗击败之”。金塘

  • 沈家山

    又作沈家岙、沈家门山。即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镇。明嘉靖《定海县志》卷5:沈家山在“县南三十里”。

  • 归化城土默特

    清内蒙古都统旗,隶绥远城将军。本明蒙古俺答汗及其后裔所统土默特部,崇祯五年(1632),其首领博硕克图汗鄂木布及诸台吉率部归附后金。崇德元年(1636),编为左、右两翼,各置都统一人领之,同驻归化城(

  • 乌丹城

    即今内蒙古翁牛特旗驻地乌丹镇。辽建丰州于此。金为全州治。元为全宁路治。清为翁牛特左翼旗驻地。1945年改置乌丹县,1956年撤销,改为翁牛特旗治所。古城遗址尚存。

  • 空山洞

    在今湖北京山县南二十余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84郢州: 空山洞 “在京山县南二十五里。山间空口有石鼓,击之鸣彻。中有石仙女、石镜、石台”。又称空陵洞。在湖北省京山县城南9千米处。《湖北通志》载:昔日“洞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