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海南岛

海南岛

我国第二大岛。海南省辖境本部,隔海与广东省雷州半岛相望。南宋范成大 《桂海虞衡志》 云: “黎,海南四郡岛上蛮也。” 苏轼寄子由诗: “他年谁与作地志,海南万里真吾乡。” 可见海南岛之名始于宋代。因其地处琼州海峡之南,故曰海南。


又称琼岛、琼崖。因地处琼州海峡之南,故名。中国第二大岛,海南省主岛。北隔琼州海峡同广东省雷州半岛相望,西靠北部湾。南北长245千米,东西宽258千米,面积3.38万平方千米。地形以山地、丘陵为主。北部为平原,中部有黎母岭、五指山,最高峰海拔1867米。地势向四周逐渐降低,南渡江、万泉河、昌化江等河均源于此。气候终年炎热。主产稻、薯类、甘蔗,并产橡胶、椰子、剑麻、油棕、咖啡和热带水果。有长臂猿、猕猴、短尾猴、海南坡鹿、红树林等珍贵动植物。富林、矿(铁、锡)资源。沿海渔、盐业发达。主要港口有海口、三亚、洋浦、榆林等。名胜古迹有五公祠、海瑞墓、天涯海角、五指山、牙龙湾、鹿回头等。辟有红树林和长臂猿自然保护区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泰陵

    ①隋文帝杨坚的陵墓。在今陕西扶风县东南,接武功县界。②唐玄宗李隆基的陵墓。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北三十里金粟山上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奉先县:“泰陵在东北二十里金粟山。”③为明孝宗朱祐樘之陵。在今北京市昌平

  • 隋炀帝陵

    俗名皇墓墩。在今江苏邗江县北槐泗镇西北四里。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十四年 (618) 三月被部将宇文化及等缢死于江都宫,初葬于吴宫台下。后改葬于雷塘之北今址。清嘉庆十二年 (1807)学者阮元重修并立墓碑,

  • 平山卫

    明洪武五年(1372)置,属山东都司。在今山东聊城市城东偏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4东昌府:平山卫,“《志》云,城中有二阜,谓之平山。明初建卫于此, 因名”。明洪武五年(1372年)置,因城中有平山,故名。

  • 姜家嘴

    在今江苏丹徒县东北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永夏土司

    原名雍希叶布。后改称永夏。驻牧地在今青海称多县东北查曲流域。为玉树等二十五族之一。

  • 玉虚河

    即今四川会理县南之会川河(城河)。《清一统志·宁远府一》:王虚河“在会理州城东。源出州北分水岭,南流经玉虚山……又南经白马口,入金沙江。州境之田,资其灌溉”。

  • 通天砦

    即通天岩。在今江西石城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8赣州府石城县 “洪石岩” 条下: 通天岩“在县南十五里。石壁峻峋,深若巨石 (室),登其巅方平若原”。《清一统志 ·宁都州》: 通天岩 “深若巨室。洞中

  • 普洱道

    1914年由滇南道改置,属云南省。治思茅县 (今云南思茅县)。辖境约当今云南元江、墨江、江城、勐腊以西,沧源、双江、临沧、景东、新平以南地区。1929年废。1914年6月由滇南道改名,治思茅县(今云南

  • 陶中湖

    又名陶种胡。在今安徽阜阳市西北,与太和县接界。周广十里。旧为黄河水道。淤隔成湖。《清 一统志 ·颍州府一》: 陶中湖 “润溉土田,居民利之”。

  • 顾水埠

    又名古水。即今广东广宁县西北古水镇。清光绪 《广东舆地全图》: 广宁县西北有顾水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