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阴州
元至元间改江阴路置,治所即今江苏江阴市。至正二十四年(1364)朱元璋改为连洋州,寻复为江阴州。洪武初改州为江阴县。
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后降江阴路置,治今江苏省江阴市。属江浙行省。辖境约当今江苏省江阴、靖江等市地。至正二十四年(1364年)朱元璋改名连洋州,寻复旧名。明初又降为县。
元至元间改江阴路置,治所即今江苏江阴市。至正二十四年(1364)朱元璋改为连洋州,寻复为江阴州。洪武初改州为江阴县。
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后降江阴路置,治今江苏省江阴市。属江浙行省。辖境约当今江苏省江阴、靖江等市地。至正二十四年(1364年)朱元璋改名连洋州,寻复旧名。明初又降为县。
在今广东阳西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阳江县“斜岭” 条内: 退前岭“在县西五十里。以两山耸拔,行者难前而名。或作退钱岭。以地广人稀,商贾经此,多被劫掠也”。
一名古雷山。在今福建漳浦县南古雷 (古雷头)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9漳州府漳浦县 “梁山” 条下: “又东南三十五里曰鼓雷山,断岸千尺,下瞰大江。潮至,怒涛急浪,其声如鼓如雷也。”
在今浙江海盐县城东南隅。《越绝书》卷8:“马嗥者,吴伐越,道逢大风,车败马失,骑士坠死,匹马啼嗥。”故名。东晋咸康七年(341)至唐开元五年(717)间为海盐县治。故址今堙。又称吴御越城。故址在今浙江
北宋元祐五年 (1090) 置,属黔阳县。即今湖南洪江市。因洪江溪而名。明置洪江驿。清置巡司于此。
亦名天平渠。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 司州邺县:“天平中,决漳水为万金渠。今世号天平渠。”唐咸亨三年(672)又加疏浚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尧城县:“北四十五里有万金渠,引漳水入故齐都领渠
即葱岭。在今新疆西南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其以西地区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 喝盘陀国:“葱岭俗号极嶷山,环其国。”
即今浙江温岭县西北三十里大溪镇。明嘉靖《太平县志》图:县西北有大溪。
湖泊名。在今河南新蔡县西北七十里。上承澺水 (今洪河),东出为铜水、富水 (今堙) 等注入淮河。周围三十里。今堙。《后汉书·孝灵帝纪》:中平五年 (188),“遣下军校尉鲍鸿讨葛陂黄巾”。《晋书·石勒
又名方桥潭。在今江西星子县西北十二里,庐山观音桥东招隐泉下。《舆地纪胜》卷25南康军:方桥潭“在栖贤寺下。陆羽以其水为第六。碑,本为石桥潭”。
①即今上海市闵行区东南十六里北桥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上海县:“北桥镇在城西南三十六里。”1933—1944年和1948—1954年上海县两度迁治于此。②即今江苏吴县北北桥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