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永济县

永济县

①唐大历七年(772)分临清县置,属贝州。治所在今山东冠县北北馆陶。北宋熙宁五年(1072)并入馆陶县,为永济镇。《元和志》卷16永济县:“大历七年, 田承嗣奏于张桥行市置,西并永济渠,故以为名。”

②金大定二十七年(1187)升永济务置,属蓟州。治所即今河北丰润县。泰和中改为丰闰县。

③清雍正六年(1728)置,为蒲州府治。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二十四里蒲州镇。民国属山西河东道。1928年直属山西省。1949年迁治赵伊镇(今永济市)。


(1)古县名。(1)唐大历七年(772年)分临清县置,治今山东省冠县北馆陶。属贝州。以北西临永济渠得名。北宋熙宁五年(1072年)废为镇,隶临清县。(2)金大定二十七年(1187年)升永济务置,治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。属蓟州。泰和初改名丰闰县。(2)古旧县名。清雍正六年(1728年)置,治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,属蒲州府。1947年迁治赵伊镇。1994年撤销,改设永济市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思峨洞

    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南兴晏乡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3泸州: 思峨洞 “距州二百里,隶乐共城。初入稍隘,已乃渐阔,石髓凝结,千态万状。前行数丈,豁然宛若堂室,周匝可五七丈。又数十步,深明高广,可容数百客。俗传

  • 丹徒镇

    北宋置,属丹徒县。即今江苏镇江市东南十八里丹徒镇。唐以前为丹徒县治。在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中部,北濒长江。面积30平方千米。人口2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丹徒,人口 3500。古为丹徒县治。北宋雍熙四年(9

  • 焦夷县

    唐天祐二年 (905) 为避朱全忠父讳改城父县置,属亳州。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南城父集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光启元年 (885),“秦宗权寇颍、亳,朱全忠败之于焦夷”。即此。五代梁龙德初改为夷父县。古县

  • 峡口山

    ①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152甘州: “北至张掖河,屈曲过同城镇至峡口峰,总三千七十八里。”②在今福建南靖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9漳州府南靖县: 峡口山在 “县东十五里。两山相夹如门,

  • 贵屿

    即今广东潮阳市西北贵屿镇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普宁县: “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以潮阳县��水都置,析洋乌、黄坑二都地益之,寄治贵山都之贵屿。”

  • 弗朵河站

    明初改元佛朵火站置,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西岸付答哈河口。明《辽东志》卷9:海西东水陆城站有狗站“弗朵河站”。后废。

  • 尉头国

    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,属西域都护府。都城在尉头谷 (今新疆阿合奇县西南部)。(尉yù) 西域城国。汉时王治尉头谷(今新疆阿合奇县以东色帕巴依地)。属西域都护。东汉以后并于龟兹。

  • 宕渠水

    即今四川渠江及其上游南江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作潜水。因水在宕渠县境内,故 《水经》 或作潜水,或作宕渠水,上游一名北水。《水经·漾水注》: “汉水又东南径宕渠县东,又东南合宕渠水,水西北出南郑县巴岭,

  • 平茶洞长官司

    明洪武八年(1375)分溶江芝子平茶等处长官司置,属酉阳宣抚司。治所在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南四十里美沙乡(司城街),十七年(1384)属四川布政司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南部地。

  • 华夏暗沙

    在南海中中国中沙群岛内,位于中沙大环礁西部边缘。南距控拜暗沙6.4海里,东北距西门暗沙5.4海里。1947年公布名称为华夏暗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