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宁军
①五代唐长兴三年(932)置,治所在果州(今四川南充市北五里)。北宋乾德初废。
②北宋天圣七年(1029)改永定军置,治所在博野县(今河北蠡县)。宣和七年(1125)废。寻复。金天会七年(1129)升为宁州,天德三年(1151)改为蠡州。
北宋天圣七年(1029年)改永定军置,治博野县(今河北蠡县)。宣和七年(1125年)废,改置博野县,不久复置。金天会七年(1129年)升为宁州。
①五代唐长兴三年(932)置,治所在果州(今四川南充市北五里)。北宋乾德初废。
②北宋天圣七年(1029)改永定军置,治所在博野县(今河北蠡县)。宣和七年(1125)废。寻复。金天会七年(1129)升为宁州,天德三年(1151)改为蠡州。
北宋天圣七年(1029年)改永定军置,治博野县(今河北蠡县)。宣和七年(1125年)废,改置博野县,不久复置。金天会七年(1129年)升为宁州。
古水名。上游即今河北省白河,下游故道自今北京市顺义区东南李遂镇西南流至通州区东北,会温榆河,此下即今北运河。
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旧县乡。《清一统志·泰安府一》: “以在谷城之南,故名。” 北宋开宝中尝为东阿县治。
①西魏置,属洋州。治所在今陕西西乡县东南。后废。②唐武德二年 (619) 置,属牢州。治所在今贵州凤冈县东北。贞观十四年 (640) 移治今凤冈县北。唐末废。北宋大观中复置,属承州。宣和中废。古县名。
①北魏正始元年(504)置,属郢州。治所在齐安县(今河南信阳县东)。南朝梁大通二年(528)属司州。东魏武定七年(549)属南司州。辖境相当今河南信阳市及信阳、罗山二县一部分地。北齐属郢州。北周属申州
①即今安徽六安市东北五十里东桥镇。清乾隆 《六安州志》 卷3: 桥头集在 “州西北二十里”。②即今安徽肥东县东南桥头集镇。清光绪 《续修庐州府志》 卷3: 桥头集“ (距城) 七十里”。
即今江西浮梁县东北瑶里镇。清同治 《江西全省舆图》 卷12: 浮梁县有窑里。
唐武德三年(620)置, 治所在温泉县(今山西交口县东北四十五里温泉乡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交口县及孝义市西部等地。贞观元年(627)废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置,治温泉县(今山西代县东南温泉村)。贞观元
在今陕西汉中市城内西北角。南宋陆游曾游此。
在今湖北郧县东北。为丹江支流。《清一统志·郧阳府》: 滔河 “在郧县西北一百七十里。自陕西商州商南县流入,东一百四十五里至盘道保,流入河南南阳府淅川县界”。丹江支流。在湖北、河南、陕西三省交界处。凡遇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卫州。治所在今河南浚县西。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置,贞观十七年 (643) 废。长安三年 (703) 复置,神龙元年 (705) 又废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