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和关
①隋置,在今山西永和县西北四十二里永和关。《元和志》卷12永和县:隋开皇十八年(598)“改临河为永和县,以县西永和关为名也”。
②在今陕西延川县东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延川县:永和关“宋置关于此,路通绥德。前据山险,下临黄河,西戎尝盘踞其间,为戍守要地”。
①隋置,在今山西永和县西北四十二里永和关。《元和志》卷12永和县:隋开皇十八年(598)“改临河为永和县,以县西永和关为名也”。
②在今陕西延川县东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延川县:永和关“宋置关于此,路通绥德。前据山险,下临黄河,西戎尝盘踞其间,为戍守要地”。
即狼楚河。今西藏西部象泉河。清乾隆《卫藏通志》卷3《山川》:冈噶江“源出冈底斯山东南,山在番地极西阿哩之达克喇城东北……东南有朗卜切喀巴普山,山形似蹲象,故名。其山北麓有泉,出汇为池,西北流,有一水自
在今黑龙江省宾县西南,为张广才岭西麓支脉。《金史·欢都传》: “至景祖时,石鲁之子劾孙举部来归,居于安出虎水源胡凯山南。胡凯山者,所谓和陵之地是也。”
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9郧西县:光照山在“县西北六十里。接(陕西)山阳县界”。
俗名茅山。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北四十里靠山集北。清 《日下旧闻考》 卷 142 引 《平谷县志》 曰: “嵑山在县东北四十里,峰峦峭峻,林谷深邃。有双泉寺,金明昌中建。” 今寺已不存。旧址有 “大金明昌
亦名洮江。即今越南河内市一带之红河。《宋史· 郭逵传》: 北宋熙宁八年 (1075),“交阯李乾德陷邕管,召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兼荆湖、广南宣抚使……又拔决里隘,乘胜取桄榔、门州,大战富良江,斩伪王子
在今浙江金华市城区南通济桥附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金华县:双溪驿,“五代时钱氏置金华驿,宋元因之,明朝改为双溪马驿”。清时与双溪水驿并为双溪水马驿,雍正二年(1724)废。
唐天祐二年(905)改阜城县置,属冀州。治所在今河北阜城县。五代唐复为阜城县。古县名。唐天祐二年(905年)朱全忠避父讳,改阜城县置,治今河北省阜城县。属信都郡。五代唐复改阜城县。
明洪武七年(1374)改东平府置,属济宁府。十八年(1385)改属兖州府。治所即今山东东平县西南州城镇。辖境包括今山东东平、汶上、东阿、平阴、阳谷、梁山等县地。清属泰安府。1913年改东平县。明洪武七
又名朱桥。即今上海市嘉定区西北朱家桥镇。清光绪《嘉定县志》卷1:朱家桥市,“咸丰末避难者聚此成市”。
①古地区名。泛指陇山以西地区。古代以西为右,故名。相当今甘肃陇山、六盘山以西,黄河以东一带。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:延熹二年(159),以段颎为校尉,“时烧当八种寇陇右,颎击大破之”。唐陇右范围扩大,兼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