枣园堡
明正统四年 (1439) 筑,属宁夏中卫。即今宁夏中宁县东北枣园乡。嘉靖十八年 (1539) 改属西路广武营。清乾隆三年 (1738) 城圯,八年复建,设把总。
村名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东北部、黄河北岸。属枣园乡。人口780。因盛产红枣得名。明正统四年(1439年)筑堡,曾为驿站和屯兵之所。109国道、包兰铁路经此。
明正统四年 (1439) 筑,属宁夏中卫。即今宁夏中宁县东北枣园乡。嘉靖十八年 (1539) 改属西路广武营。清乾隆三年 (1738) 城圯,八年复建,设把总。
村名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东北部、黄河北岸。属枣园乡。人口780。因盛产红枣得名。明正统四年(1439年)筑堡,曾为驿站和屯兵之所。109国道、包兰铁路经此。
即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驻地尼尔基镇。1915年于此置布西设治局。1934年日伪改置莫力达瓦旗。“尼尔基”,蒙古语意为“繁荣”。
即今四川井研县北乌抛乡。清光绪《井研县志》卷4:乌抛湾场“创自雍正间,县北七十里”。
明置,在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2铜仁府平头著可司:地架堡在“司(治今平头乡)东北。控御苗夷,最为要地”。
即今福建柘荣县。《清一统志·福宁府》:后溪关“在霞浦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柘洋。王闽时立。宋建炎中,贼范汝为自政和来犯,里人王褒拒之于此”。五代王闽时置,即今福建省柘荣县驻地双城镇。属霞浦县。宋建炎中范汝为
即今湖南茶陵县东北六十里高陇镇。《徐霞客游记·江右游日记》: “惟黄雩之水最大,俱从东转西,合于小关洲之下,西至艻子树下而胜舟,至高陇而更大云。” 清移视渡口巡司于此。
即今四川白玉县东北河波乡。民国 《白玉县图志》 乡镇: “本县北以河坡,东以昌太,南以大吉,西以本城为五路保正驻劄办事之所。” 同书 《路道》:河波 “人烟稠密,北通德格县”。
即今陕西柞水县北老林乡。清嘉庆初白莲教徒入陕,恒出没于此。
即今福建龙海市东南海澄镇。明属海澄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漳州府海澄县:月港“在县城西,南接南溪,东通海潮,其形如月”,故名。元置巡司于此。明景泰初,海外贸易逐渐兴起,“民多货番为盗”。成化、弘治年间“
又名翁湖。即今湖南岳阳市南㴩湖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岳州府巴陵县:㴩湖“亦曰角子湖,以在洞庭之角也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唐天成三年(928),吴将苗璘将水军攻楚岳州,至君山,
又名中村岗。即今安徽阜南县东南中岗镇。明正德《颍州志》卷1:中村岗“环岗村落,故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