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松山

松山

①即今河北易县西南七十里松山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清苑县: 松山,“其山多松”。因名。

②又作大松山。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南。以山上有古松盘曲,故名。北宋天禧四年 (1020),契丹主隆绪如鸳鸯泺,遂猎于松山。又明代永乐中北征,亦尝驻跸于此。

③在今内蒙古喀喇沁旗西界、河北围场县东界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: 中京大定府有松山。同书 《游幸表》: 开泰九年 (1020) 八月,“猎于辽河之源”; 九月,“猎于松山”。清乾隆 《热河志》 卷66: 纳喇苏台山 “汉名松山,在平泉州属喀喇沁右翼旗西八十里”,即辽中京大定府松山。今围场县东境有大松树沟村,松山应在其近处。

④在今辽宁凌海市西南松山乡境。明 《辽东志》卷1: 松山在 “ (锦州) 城南二十五里”。明宣德三年 (1428) 置中左千户所于此。《清一统志·锦州府一》: 松山 “在锦县 (今锦州市) 南十八里。山之西即旧松山所城”。明末,此为重要战场。崇祯年间,总督洪承畴守松山,为后金兵围攻,城破投降。

⑤在今福建霞浦县东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6霞浦县: 松山 “下有松山港。昔时风涛险恶,岁患溺舟,后流沙渐合,有径可行。正统九年,徙置烽火寨于山下。其对峙者曰后崎山。山全体皆石,巨细磊砢,争奇竞秀”。

⑥即今台湾省台北市东松山区。原为高山族凯达格兰平埔人猫里钖口社,清嘉庆二十年 (1815) 改为钖口。日本占领期间于1920年改名松山。

⑦即今山东五莲县东分岭山。《水经·潍水注》:析泉水 “出析泉县北松山”。元于钦 《齐乘》 卷4称:“松山今曰分流山,在马耳山西。”

⑧在今甘肃永登县东北,接天祝藏族自治县界。《清一统志·兰州府一》: 松山 “在皋兰县北二百余里,接凉州府平番县界。有大、小二山。一名密哈山。番人谓肉密哈,言此山多禽兽可资肉食也。明永乐中,驱番部于河外,松山为内地。成化初,博啰入据河套,松山遂为所有。万历初,克酬卓哩克图等盘据松山,兰境每被荼毒。庄、凉遂成一线。后兵备张栋等分路堵剿,再大破之。自是遁迹沙漠,松山复为内地”。明、清于此置松山堡。


(1)古山名。(1)又称大松山。在今河北省赤城县西南。因山有松盘曲,故名。北宋天禧四年(1020年),契丹主隆绪如鸳鸯泺,遂猎于松山,即此。(2)在今辽宁省凌海市西南。西侧有松山堡,明宣德五年(1430年)置广宁中左千户所于此。崇祯十五年(1642年)清军克松山,俘洪承畴等。(3)在今甘肃省永登县东北。明成化初为鞑靼侵占。万历初又归明有。明清时期于其地置松山堡。(2)村名。在福建省霞浦县东部、福宁湾西北侧。属州洋乡。人口 3350。以有山形似覆舟名覆舟山、船山,衍为今名。有造船、冷冻等厂。海产梭子蟹闻名。为福宁湾重要港口之一。有公路接沙闾公路。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参将黎鹏举在此抗倭大捷。(3)即“东望洋山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婺州路

    元至元十三年 (1276) 改婺州置,二十一年 (1284) 后属江浙行省。治所在金华县 (今浙江金华市)。辖境相当今浙江省金华江流域及兰溪、浦江诸市县。至正十八年 (1358) 朱元璋改为宁越府。元

  • 谷丘

    春秋宋邑。在今河南虞城县西南。一说在今山东菏泽市北二十里小留镇。《春秋》:桓公十二年(前700)七月,“公会宋公、燕人盟于谷丘”。

  • 桥丽江

    在今广西玉林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8郁林州: 桥丽江 “在州南三十里。源出白石洞,又有沙田江,在州南四十里,源出州东南六岑山,俱流汇于南流江”。

  • 西会州

    唐武德二年(619)改会宁镇置,治所在会宁县(今甘肃靖远县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靖远、景秦、会宁及宁夏海原等县地。贞观八年(634)改为粟州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置,治会宁县(今甘肃靖远县)。辖境约相当

  • 江安州

    南宋景定二年(1261)改泸州置,治所在神臂崖城(今四川合江县西北焦滩乡南老泸)。元至元十二年(1275)复名泸州。南宋景定二年(1261年)改泸州置,治泸川县(今四川泸州市)。属潼川府路。辖境相当今

  • 牡丹坪

   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八十里长平山。《方舆胜览》卷55永康军:牡丹平,“自青城之长平山,扪萝而上, 由鸟道三十里许,有平阜数十亩,高树蔽天,春深先花后叶,状如芙渠,香类牡丹”。

  • 孔夫关

    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仙霞镇孔夫村,东接浙江安吉县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宁国县“千秋关”条下:“孔夫关在县东南百二十里……其相近者曰豪阡关、唐舍关、白沙关、潼岭关、黄花关,皆自县东南通于潜之别径

  • 大霍山

    亦名罗山,在今四川德阳市东北白马关乡东南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名胜记》卷9罗江县:“《志》云:大霍山在县西南十里,罗公远修真处也。上有罗真宫,宋何彦真有记。”

  • 巩哈设治局

    即尼勒克设治局。治所在尼勒克(今新疆尼勒克县)。即“尼勒克设治局”。

  • 龙化河

    在今山西盂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0盂县“牧马水”条下:“龙化河在县北四十五里,一名兴龙泉。北流至榆枣关口,入于滹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