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新安郡

新安郡

①西晋太康元年 (280) 改吴新都郡置,属扬州。治所在始新县 (今浙江淳安县西北新安江北岸,现已没入千岛湖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黄山市大部、歙县、休宁、黟县、祁门、绩溪等县及江西婺源、浙江淳安县地。隋开皇九年 (589)废。

②北魏太和十二年 (488) 升新安县置,治所在今河南义马市西石河村。十九年 (495) 复为新安县。东魏天平元年 (534) 复置。辖境相当今河南新安、渑池二县东部,洛阳市西部地。北周保定三年 (563)废。建德六年 (577) 复置。移治通洛城 (今河南新安县)。隋开皇初废。义宁二年 (618) 复置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改为谷州。

③南朝梁大同二年 (536) 置,属万州。治所在三冈县 (今四川达县西南四十里河市镇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达县西南部地。西魏废帝二年 (553) 改为新宁郡。

④东魏兴和中侨置,属义州。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。北齐废。

⑤东魏武定元年 (543) 置,属武州。治所在雁门川 (今山西繁峙县西)。北齐废。

⑥西魏改南部郡置,属隆州。治所在南部县(今四川南部县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南部县地。北周废。

⑦隋大业三年 (607) 改歙州置,治所休宁县(今安徽休宁县东万安)。十三年 (617) 移治歙县(今安徽歙县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南部新安江上游流域及祁门县、江西婺源县地。唐初复改为歙州。天宝元年 (742) 改为新安郡,乾元元年 (758) 又改为歙州。后世因以新安为歙州、徽州所辖地之别称。南宋罗愿 《新安志》 即此地的志书。


(1)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改新都郡置,治始新县(今浙江淳安县西)。辖境约当今浙江省淳安县以西,安徽省新安江流域、祁门县及江西省婺源县等地。隋开皇中废。(2)北魏太和十二年(488年)置,治新安县(今县东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新安县一带。属洛州,十七年属司州。十九年省。东魏天平初复置。属洛州。北周属熊州,明帝初为中州治。保定三年(563年)省,建德六年(577年)复置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改置谷(穀)州。(3)东魏武定元年(543年)置,治雁门川(今山西繁峙县西)。北齐时废。(4)西魏置,治南部县(今属四川)。北周废。(5)隋大业三年(607年)改歙州置,治休宁县(今安徽休宁县东万安),后移治歙县(今属安徽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省新安江流域、祁门县及江西省婺源县等地。唐武德初改为歙州。天宝时复置,乾元元年(758年)又改歙州。后世因以新安为歙州、徽州所辖地的别称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大竹河

    ①即今四川城口、万源之任河。以流经万源市东北大竹镇而名。源出城口县东南篁墩山,西北流经县北,至万源市东北大竹镇,北流入陕西,注入汉水。光绪《大清帝国全图》四川太平县:东北有大竹河。②集镇名。即今四川万

  • 交集岛

    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入海口北。清康熙《皇舆全览图》:黑龙江口外有“角即哈达”。《乾隆内府舆图》作“交集哈达”。

  • 银洞

    在今河北唐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唐县“神和山” 条下引 《县志》 云: “县西北高尖峪、空间窑诸处,旧尝产银,谓之银洞。明初尝采矿炼银,力多利少,闭不复采。”

  • 琉璃河商周遗址

    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东北董家林、黄土坡一带。1962—1974年在董家林附近发现商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居住址及墓葬区,出土众多的青铜礼器、兵器、车马器及陶器、玉石器、漆器、货贝等,青铜器上有 “匽侯”

  • 梅子山

    在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西。《清一统志·汉阳府》: 梅子山 “在汉阳县西三里。旧多梅”。

  • 焦源江

    即舂陵水。在今湖南常宁县东北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0常宁县: 焦源江 “源出蓝山县,北流入境,又东北会于湘水”。《清一统志·衡州府一》: 舂水 “在常宁县东。今名焦源河”。

  • 蜚狐口

    即飞狐口。在今河北蔚县东南恒山峡谷口之北口。《史记·郦食其列传》: 郦向高帝曰: “杜太行之道,距蜚狐之口。” 《正义》 云: “蔚州飞狐县北百五十里,有秦汉故郡城; 西南有山,俗号为飞狐口也。” 即

  • 宁疆堡

    在今陕西府谷县境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 府州:宁疆堡,“宣和六年,独移庄岭建堡,赐名宁疆”。

  • 永清场

    即今四川安岳县东南四十里永清镇。清道光《安岳县志》卷7:永清场“即流湖场,在治东南四十里”。

  • 大窝关

    即今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5蒙自县:大窝关“在县西南。亦曰大窝子,有险可恃”。《清一统志·开化府》:大窝关“在新现交冈之上。明置,今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