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文殊山

文殊山

①在今福建罗源县北。明王应山《闽都记》卷32罗源县:文殊山“在县东隅。其山如伏狮,宋邑宰林榷尝梦岩中电光四起,明晨往视,见石罅中有文殊像,遂构殿居之,故名山”。

②在今甘肃嘉峪关市南界。海拔2228米。《清一统志·肃州》:文殊山“在州西南三十里。两峰南北对峙,水泉中流。昔人多凿洞穿穴,绘塑佛像,又名罗汉洞”。


在甘肃省嘉峪关市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交界处。为西北—东南向弧形山。隋曾名昆仑山。唐又称洞庭山,后建文殊寺称今名。又传说文殊菩萨曾居此得名。主峰海拔 2228 米。山体破碎,岩石裸露。居古代丝绸之路必经要道。从北朝到清代,历代都在山上开凿石窟,兴建庙宇,分前山里和后山里两个区域。现存石窟十余个,多已残破。千佛洞、万佛洞较完整,属北魏支提窟。壁画色彩妍丽,风格典雅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甘洛县

    1934年西北革命根据地由安塞、甘泉二县析置,治胡皮头(在今陕西甘泉县西北胡皮头)。后迁王家坪(今甘泉县西北王家坪)。1936年12月并入甘泉县。(1)旧县名。陕甘苏区设。1934年由陕西省甘泉县西北

  • 急水镇

    亦作吉水镇。明置,属望江县。即今安徽望江县南三里吉水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石犀溪

    战国秦蜀守李冰开凿,沟通成都城南郫江与检江、市桥与笮桥之间溪流,在今四川成都市旧城西南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李冰“穿石犀溪于江南,命曰犀牛里。后转置犀牛二头:一在府市市桥门,今所谓石牛门是也;

  • 弦州

    唐武德三年 (620) 置,治所在定城县 (今河南潢川县)。贞观元年 (627) 废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置,治光城县(今河南光山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光山县一带。贞观元年(627年)废。

  • 鱼梁洲

    又作渔梁洲。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城南岘首山东北侧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 “襄阳城东有东白沙,白沙北有三洲。……沔水中有鱼梁洲,庞德公所居。” 即此。

  • 连江口

    即今广东英德市西南连江口镇。滨北江。粤汉铁路经此。

  • 冷地峪寨

    在今甘肃岷县西五十五里冷地口。《明一统志》卷37岷州卫“曹家寨”条下:“自是而西又有中寨、野狐桥、冷地峪三寨。”

  • 牙江

    在今四川邛崃市东四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75依政县:有“牙江水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1邛州“邛水”条内:“牙江在州东四十里,源出大邑县凤凰山,东南流至州东合于邛水。其合处有石如象牙,因名。”

  • 史侯河

    亦作安侯河。即今蒙古国境内之鄂尔浑河。《后汉书·鲁恭传》:永元元年(89),议遣窦宪、耿秉等击匈奴,恭上疏谏曰:“今匈奴为鲜卑所杀,远臧于史侯河西,去塞数千里。”

  • 东池

    在今陕西勉县东二十余里。唐人郑谷有《兴州东池》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