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隧山
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北。旧属洧川县。《清一统志·开封府一》:大隧山“在洧川县西南十里。一名牛脾山。高二十余仞,长七八里,其中断处为大隧涧,两崖壁立, 中有坦途,可容方轨。相传即郑庄公见母处”。
古山名。又称牛脾山。在今河南省长葛市东。山之中断处为大隧涧,两崖壁立,中有坦途,可容方轨。相传春秋时郑庄公将母姜夫人囚禁于大隧山,后在颍考叔劝说下,掘地见母,即此。
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北。旧属洧川县。《清一统志·开封府一》:大隧山“在洧川县西南十里。一名牛脾山。高二十余仞,长七八里,其中断处为大隧涧,两崖壁立, 中有坦途,可容方轨。相传即郑庄公见母处”。
古山名。又称牛脾山。在今河南省长葛市东。山之中断处为大隧涧,两崖壁立,中有坦途,可容方轨。相传春秋时郑庄公将母姜夫人囚禁于大隧山,后在颍考叔劝说下,掘地见母,即此。
在今浙江富阳市西南四十四里。宋《乾道临安志》卷2:东梓巡检司寨“在富阳县界”。明以后废。集镇名。在浙江省富阳市西南部、富春江南岸。东图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1800。明洪武十九年(1386年)于此置巡
唐武德二年 (619) 分定安县置,属宁州。治所即今甘肃宁县南六十里政平乡。唐末为衍州治。五代周显德五年 (958) 属邠州。寻属宁州。蒙古至元七年 (1270) 省入宁州。古县名。唐武德二年(619
旧作赤寮墟。即今广东潮阳市西北谷饶镇。清光绪《潮阳县志》卷4:赤寮墟在“县西六十里贵山都”。
隋开皇六年 (586) 改临朐县置,属齐州。治所即今山东临朐县。《元和志》 卷10临朐县: 逢山县“取县西逢山为名”。大业二年 (606) 复改临朐县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六年(586年)改临朐县置,治今山
北宋置,即今甘肃岷县东马坞镇。
唐置,属海陵县。在今江苏启东市北。五代周显德五年(958)置海门县。
古国名。风姓。相传为太暤之后。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宿城。《春秋》: 隐公元年 (前722),鲁“及宋人盟于宿”。又庄公十年 (前684),“宋人迁宿”,皆此。后入齐为无盐邑。(1)古国名。春秋小国。风姓
又作半拉城。故址在今黑龙江省呼兰县东北公家村附近。清屠寄 《黑龙江舆图说·呼兰城》: 松花江 “次东曰涉溲沟,南流径珠尔格依废城东八十四里,注于松花江”。
大理国会川府。在今四川会理县南十里。《元混一方舆胜览》 卷下: 会川路 “蛮名笼泥,汉语黄土城也,又名五川店,开会同府,蒙氏置会川逻”。
①在今福建武夷山市南武夷一曲。《清一统志·建宁府》:天柱峰“一名大王峰。高五千丈。东瞰北溪,南瞰西溪。东麓有昇真洞,一名仙蜕崖。洞中有雷纹瓷瓮盛仙蜕”。②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。南宋陆游《入蜀记》:虾蟆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