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金沙江
即今缅甸境之伊洛瓦底江。明、清称金沙江,见《明一统志》。为区别于云南北部的金沙江,此又称大金沙江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缅甸军民宣慰使司:“北有大金沙江,其上流即大盈江也。源出青石山, 自孟养境内滚经司北江头城下,下流注于南海。”
即今缅甸境之伊洛瓦底江。明、清称金沙江,见《明一统志》。为区别于云南北部的金沙江,此又称大金沙江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缅甸军民宣慰使司:“北有大金沙江,其上流即大盈江也。源出青石山, 自孟养境内滚经司北江头城下,下流注于南海。”
明洪武二十年(1387)置,属镇海卫。治所即今福建漳浦县东南六鳌镇。清顺治十四年(1657)废。明洪武二十一年(1388年)置,治今福建省漳浦县东南六鳌镇。属镇海卫。清顺治十四年(1657年)废。《读
即今四川安岳县东南一百十里护龙乡。清道光《安岳县志》卷7:护龙场“即岳家坝。在治东一百一十里”。附近塔子山毗卢洞,有五代、北宋摩岩造像及历代题刻。
在今四川云阳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9云阳县: 大江 “又有宝子塔在治东大江中。古人凿石为塔,以为行舟之则。谚云: 水浸宝塔足,下舟休要错”。民国 《云阳县志》 卷5: 江水 “又东五里为宝子塔滩,北
即今广东兴宁市西兴宁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兴宁县: 通海河 “在县城西。合吴田溪、西溪、东溪、许陂溪、凉溪、洋步溪、远安溪、通海桥溪、黄田溪、笃陂溪、汤口溪、淡坑溪十二溪之水,汇于城西,是为水口。又
在今江苏扬州市西门外。《方舆胜览》卷44扬州:二十四桥“隋置,并以城门坊市为名。后韩令坤省筑州城,分布阡陌,别立桥梁,所谓二十四桥者,或存或废,不可得而考”。宋沈括《补笔谈》犹载二十四桥之名。或谓二十
即今吉林农安县西伏龙泉镇。道通长岭县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16:农安县西“一百一十里伏龙泉屯”。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属莱州。治所在今山东莱阳市南七里。旋并入卢乡县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,治今山东省莱阳市南。属莱州。不久省。
即今江苏溧水县西北乌山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溧水县:“乌山镇在城西北二十五里。”在湖南省望城县西部。面积102平方千米。人口3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徐家桥,人口 2120。境内有乌山,镇因山得名。1
即今四川简阳市西南三岔镇。民国《简阳县志》卷2:三岔坝,“《采访册》按:《乾隆志》作三岔坝场,《咸丰志》云近仁寿县界,又并云在州西,未确。距城八十里( 《乾隆志》)。创建(于)清雍正元年”。
即今江苏吴县东跨塘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元和县记:“城东有外跨塘、斜塘等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