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藤峡

大藤峡

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5浔州府:大藤峡“在府城西北一百五十里。大山夹江,绵延数百里, 山势险峻, 中多瑶人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8桂平县:大藤峡“大山夹江, 自象州武宣县而南,绵亘数百里,山势险峻,瑶出没于此,峡口有大藤如梁”。有明一代,大藤峡瑶民不断进行反抗明王朝的武装起义,但都遭到残酷镇压。成化间都御史韩雍残酷镇压瑶民义军,断大藤,改名断藤峡。正德间都御史陈金奏改为永通峡。今大藤峡全长40公里,辟为太平山自然保护区。今峡以桂平、武宣两县交界的横石矶为入口,弩滩为出口,全长44公里。在大藤峡渡江处,有“敕赐永通峡”、“韩雍平瑶纪功碑”等摩崖石刻。


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境。系黔江切割大瑶山而成。明成化初曾易名断藤峡。自横石矶至弩滩,长约18千米。两岸崇山峻岭,陡壁悬崖,河谷狭窄,江面最窄处仅180米。滩多流急,水量丰富。旧有大藤横越江上,故名。两岸为秀丽的丹霞地形,风光万千。

大藤峡风光


猜你喜欢

  • 皂口镇

    又名造口。即今江西万安县东南六十里皂口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吉安府万安县“皂口江”条下:“宋建炎初,隆祐太后避兵南指章赣,金人蹑其后,追至造口,不及而还。造口即皂口也。”明洪武三年(1370)置巡司于此

  • 景真

    即今云南勐海县西景真。版纳景真、勐海、勐呵为明代车里宣慰司所辖十二版纳之一。

  • 大白山

    在今浙江嵊县西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0绍兴府:大白山“在嵊县西六十里。乃赵广信炼丹登仙之处。有石笋对立如阙,瀑泉飞下”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及《清一统志》作“太白山”。

  • 龙鱼川

    一作鱼龙川。即今陕西陇县西千河上源北河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“汧水有二源;一水出(汧)县西山,世谓之小陇山。其水东北流历涧注以成渊,潭涨不测,出五色鱼,俗以为灵,而莫敢采捕,因谓是水为龙鱼水, 自下亦通

  • 细浮图寨

    西夏建,在今陕西子洲县东北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 绥德军: 克戎寨 “本西人细浮图砦,元丰四年收复,隶延州延川县。七年,改隶绥德城。元祐四年,给赐夏人。绍圣四年收复赐名”。西夏筑,在今陕西省子洲县东北。北

  • 善力格札萨克旗

    和硕特南右翼末旗的俗称。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、兴海县东北。

  • 善道

    春秋吴邑。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北。《左传》:襄公五年 (前568),“孟献子、孙文子会吴于善道”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44盱眙军: 善道 “ 《南兖州记》 曰:盱眙本春秋时善道”。古邑名。春秋吴邑。在今江苏省

  • 淄州

    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治所在贝丘县(开皇十八年改名淄川县,即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城)。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复置,治所在淄川县。天宝元年 (742) 改淄川郡,乾元元年(758)

  • 白岭

    又名白草岭。在今青海大通县北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湟水“东南与湛水合,水有二源,西水出白岭下”。古山名。又名白草岭。在今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北。《水经注》:“湟水又东南与湛水合,经西平之鲜谷西,湛水

  • 高岭山

    在今江西景德镇市郊高岭村。明代宋应星《天工开物·陶埏》 中记述出糯米土的高梁山,即指此山。公元1712年法国神甫昂特雷柯尔向国外介绍过这里制造瓷器的原料,从此,高岭闻名世界。这里是景德镇著名的瓷用原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