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岞山

大岞山

即今福建惠安县东南大岞。明末清初仍悬在海中,现已与大陆相联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惠安县“獭窟山”条下:“又大岞山,在县东南海中。山顶有洞, 由小石门入丈余,折而右转,巨石如屏,可蔽内外,容数百人,一人持戟守门,千百人攻之不可入。明初居人避倭乱于此,寇不能攻。嘉靖三十八年,倭寇犯郡,继而自祥芝、石湖、乌浔分道出海,参将王麟追败之于此。”


在福建省惠安县东南。清初以前为海中一岛屿,现已与大陆相连。明初居民避倭寇于此。明洪武时置千户所,筑城于崇武,清裁所设汛,于大岞山置炮台三,以资守御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泉州府惠安县:“明嘉靖三十八年(1559年),倭寇犯郡,自祥芝、石湖、乌浔分道出海,参将王麟追败于大岞山。”即此。山中名胜古迹众多,有滴水弹琴、孤屿冬青、军马石洞等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华店

    在今广东花都市西北三华村。清末革命军攻督署之役,计划悉于此进行。粤汉铁路经此。1937年花县曾迁治于此。

  • 闵行镇

    又作闵巷、敏航。清置,属上海县。即今上海市闵行区东南闵行镇。《清一统志·松江府二》:闵行镇“在上海县西南。明洪武六年置黄浦巡司于此”。

  • 义章县

    隋末置,属桂阳郡。治所在今湖南宜章县北四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117义章县:“其县北临章水,因以为名。”唐属郴州,开元二十三年(735)移今宜章县。北宋太平兴国初改名宜章县。古县名。隋大业十三年(617年

  • 封台 (臺)

    在今河南开封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7开封府祥符县: 封台 “在南薰门外。洪武初,幸汴时所筑”。

  • 徐州路

    元至正八年 (1348) 升徐州置,属河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司。治所在彭城县 (今江苏徐州市)。十二年 (1352) 降为武安州。元至正八年(1348年)升徐州置,治彭城(今江苏徐州市)。十二年降为武安州

  • 西谯县

    南朝陈置,属北谯郡。治所在今安徽全椒县西。北周以后废。

  • 桑觉拉山口

    一作桑久拉。在今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西南一百二十里。“桑觉”,藏语意为铜勺。“拉”意为山口。原属札布让宗,是自波林通往桑、葱莎、波林三多地区的山口通道。

  • 麦架桥

    即今贵州贵阳市西北麦架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贵阳府:麦架桥在“府北三十里,通水西大道”。

  • 陈家楼

    在今湖北老河口市东北五十里。民国《湖北通志》卷36光化县:陈家楼卡,“《县志》:在城北四十里。北界河南邓州老君庙。《光绪舆地记》云:有把总驻防”。村名。在山东省阳信县偏东北部。属劳店乡。人口660人。

  • 宝田寺

    在今江苏南京市。《资治通鉴》: 隋开皇九年 (589),围建康,陈后主命 “忠武将军孔范屯宝田寺”。在今江苏省南京市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平陈,陈后主叔宝命忠武将军孔范屯军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