埔里社厅
清光绪八年 (1882) 置,属台湾府。治所即今台湾省南投县东北埔里镇。二十一年 (1895)被日本侵占,厅废。
又称埔里厅。清光绪十年(1884年)置,治大埔城(今台湾南投县东埔里镇)。属台湾府。辖境相当今台湾省南投县浊水溪以西以北,台中县大甲溪以南,台中县和平乡、南投县火炎山、集集乡以东地区。二十一年日本侵占后废。
清光绪八年 (1882) 置,属台湾府。治所即今台湾省南投县东北埔里镇。二十一年 (1895)被日本侵占,厅废。
又称埔里厅。清光绪十年(1884年)置,治大埔城(今台湾南投县东埔里镇)。属台湾府。辖境相当今台湾省南投县浊水溪以西以北,台中县大甲溪以南,台中县和平乡、南投县火炎山、集集乡以东地区。二十一年日本侵占后废。
北宋置,属兰州。在今甘肃定西县南二十七里。元丰四年(1081)改名定西城。北宋置,在今甘肃省定西市南。元丰四年(1081年)改名定西城。
即拉尔吉土司。清雍正时置,属西宁办事大臣。驻牧地在今青海玉树县西南境。清末并入安冲土司。
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,去码头镇二里许。即漂母墓。后人因墩下有东岳祠,名为泰山墩。
又名沙城。即今河北怀来县治。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陈至德元年 (隋开皇三年,583),“突厥寇幽州,隋幽州总管李崇帅步骑三千拒之,“师人多死,遂保砂城”。清于此设沙城堡巡司。又作沙城。即今河北省怀来县治
北魏明帝改东秦州置,治所在杏城镇(今陕西黄陵县西南十里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富县、甘泉、洛川、黄陵等县地。西魏改为敷州。北魏孝明帝以东秦州改名,治杏城(今陕西黄陵县西南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省甘泉县以南、宜君
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纳伦河上游纳伦以南。《元史·耶律希亮传》:“时希亮母从后避暑于阿体八升山。”即此。
西魏改东南阳郡置,治所在今河南泌阳县境。北周废。
清置,属白水县。即今陕西白水县东十里冯雷镇。在陕西省白水县南部。面积39平方千米。人口2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冯雷,人口 2610。明洪武年间以冯、雷两姓得名。清代曾设镇。1949年设冯雷乡,1961年
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郊铁炉庙村之北。原名灵感寺,建于隋开皇二年 (582)。唐初废。龙朔二年 (662) 为观音寺,景云二年 (711) 改名青龙寺,会昌五年 (845) 易名护国寺。是当时最著名的寺院
即今贵州雷山县西之丹江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丹江厅:“大丹江源出厅西南,小丹江自厅东南来会, 曰九股河, 东北流, 入台拱(今台江县)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