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和林格尔县

和林格尔县

1912年改和林格尔厅置,属山西省。治所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。清康熙时于此置二十家子台站。蒙古语称为和林格尔,故名。1914年属绥远特别区归绥道。1928年属绥远省。1954年属内蒙古自治区。


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,东南临山西省。属呼和浩特市。面积 3410 平方千米。人口18.9万。辖1镇、1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和林格尔,蒙古语意为“二十间房子”。清康熙年间在今县城置驿站,名二十家子。西汉置成乐县(今县西北土城古城),属定襄郡,郡治成乐。三国魏甘露三年(258年)为拓跋力微进据盛乐。力微孙猗卢封代,始筑城为代北都。后来什翼犍即代王位,建都盛乐,并在城南筑新城。唐龙朔三年(663年)置云中都护府,治古盛乐城;麟德元年(664年)改为云中都护府。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置云川卫,属山西行都司;后为蒙古土默特部驻牧。清康熙年间置驿站(今城关镇)。乾隆元年(1736年)置和林格尔协理通判厅,二十五年改为和林格尔理事厅,属归绥兵备道。光绪十年(1884年)改抚民通判。1912年废厅置县,属绥远观察使公署。1914年属绥远特别行政区,1928年属绥远省。1949年属和林格尔专区,1950年改属萨县专区,1952年改属集宁专区。1954年改属平地泉专区;同年撤销绥远省,并入内蒙古自治区。1958年撤销平地泉专区,并入乌兰察布盟,随属。1995年划归呼和浩特市。地处大青山南麓,向河套平原过渡区。有浑河、宝贝河等河流。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玉米、高粱、谷子、小麦、莜麦、糜黍等,畜产牛、马、羊、猪。特产麻黄、党参、甘草、黄芪等。有金、银、铜、铁、石油、石灰石、云母等矿。工业有化工、地毯、造纸、砖瓦、酿酒、皮革等。丰准铁路、209国道、托凉公路经此。古迹有护马校尉墓、秦长城遗址、汉盛乐城遗址、东汉振武城遗址、唐云州城遗址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红门口堡

    在今山西偏关县东北五十二里红门口,为通往内蒙古之要隘。《清一统志·宁武府》:红门口堡“明宣德九年以沟通塞外,建敌台桥洞一座,外设边墙一道,壕堑品窖三层。万历中增左右砖台以备侦望”。

  • 上兴埠

    即今江苏溧阳市西北上兴镇。《清一统志·镇江府二》:上兴埠镇“在溧阳县西北六十里。赴江宁者路必由此。明洪武初置巡司,嘉靖间废”。

  • 过街梁

    亦作锅盖梁。即今四川西昌市西北锅盖梁镇。民国《西昌县志》卷1:锅盖梁在“县西北二十五里。……因通省大道,旅客多于此休息”。又卷9:同治七年(1868),“贵州提督周达武提师二万,先后由越嶲之普雄,西昌

  • 悦水

    即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兴文河。《寰宇记》卷88江安县: “悦州江水从戎州部落悦州流下县界。”

  • 垟头岩

    在今浙江云和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4云和县: 垟头岩 “在县西十八里,高千余仞”。

  • 卯峒镇

    即今湖北来凤县西南八十里百福司镇。明末置百户所。清置巡检司。民国置县佐。

  • 梁城山

   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6江夏县: 梁城山 “在城东北十六里。《志》云,梁武帝尝筑城屯军于此”。

  • 频峒

    北宋置,属邕州。在今广西靖西县东南八十里岳圩镇 (频峒隘)。有外委驻守。北宋置,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东南频峒圩。

  • 莫贺碛

    亦作莫贺延碛、莫贺延吉、贺延碛。在今新疆哈密市东南之沙碛。《元和志》 卷40伊州: “东南取莫贺碛路至瓜州九百里。”

  • 千秋县

    唐天宝元年(742)析江都、六合、高邮三县地置,属广陵郡。治所即今安徽天长市。天宝七年(748)改为天长县。古县名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析江都、六合、高邮三县地置,治今安徽省天长市。属广陵郡。天宝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