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双髻山

双髻山

①在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7永宁县:双髻山“在县东北二十里。绝顶有双髻并峙,状若髻然”。

②即今福建莆田县东南五侯山。《方舆胜览》卷13兴化军:双髻山“亦名笔架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莆田县:双髻山“在府东五十里。自西视之,双峰尖耸;自南视之,则五峰并立,故亦名五侯山。又名笔架山,以郡城视之,则三峰如笔架也。积石崚峋,上摩霄汉,顶有涌泉岩,大旱不竭”。

③在今福建永春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泉州府永春县:双髻山“在县北十里,耸结二峰,若双髻。一名朋山”。

④一名双峰。即今福建尤溪县北双髻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33南剑州《景物上》:双峰“一名双髻山。在尤溪县北二十五里。峭壁万仞,如倚双剑于天外”。

⑤在今福建大田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7延平府大田县:双髻山“在县城北。高耸圆秀,双峰并峙,为县主山”。

⑥即今福建福清市西南双髻山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28福州《景物下》:双髻峰“福清云峰寺有双髻峰”。《清一统志·福州府一》:双髻山“在福清县西南五十里,上有仙坛,高二丈余,上平如削,宋乾道二年雷震为二,形如双髻,故名”。

⑦在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西南五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1沅州:双髻峰“在卢阳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沅州:双髻山“二峰并耸,状如双髻”。

⑧在今广西来宾县西南迁江镇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15宾州:双髻山“在迁江县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9迁江县:双髻山“在县南十里,两峰并峙”。

⑨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北,与武宣县交界处。为紫荆山一支。清咸丰元年(1851),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于此。《清史稿·洪秀全传》:太平军据紫荆山,“山前以新墟为门户,后以双髻山、猪仔峡为要隘。巴清德与川楚乡勇出其后,上下夺双髻山”。


古山名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西北。清咸丰元年(1851年)六月,太平军以新墟、猪仔峡、双髻山为隘。七月,清军攻占猪仔峡后,乘胜夺取双髻山诸隘,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回洛仓

    隋大业二年(606)建,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北七里。《隋书·李密传》:“仓城周回十里,穿三百窖。”义宁元年(617),李密遣瓦岗军“袭回洛仓,破之”。回,又作迴。隋大业二年(606年)筑,在今河南省

  • 白云渡

    一名白云径。在今江苏溧阳市东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8:白云渡“在溧阳县东十里。清沏可玩,东流入荆溪”。

  • 梅鋗城

    在今安徽祁门县西十五里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 项羽 “立诸将为侯王,番君将梅鋗功多,故封十万户侯”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20徽州: 梅鋗城 “在祁门县西十五里。吴芮之将。项羽立诸将为侯王,鋗功多,封十万户

  • 西高山

    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8龙门所:西高山在“所西五十里。山高耸,登其巅可以远望”。

  • 李家桥

    即今北京市顺义县南二十里李桥镇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46顺义县图:南有李家桥。

  • 夏阳县

    ①战国秦置,秦属内史。治所在今陕西韩城市南二十里西少梁。西汉属左冯翊。三国魏属冯翊郡。北魏属华山郡。北周废。②唐乾元三年 (760) 改河西县置,属河中府。治所在今陕西合阳县东南四十里夏阳村。后属同州

  • 南甸宣抚司

    明正统八年 (1443) 升南甸州置,属云南布政司。治所在蛮干 (今云南梁河县东北四里九保街)。辖境约当今云南梁河县,陇川、盈江两县北部及缅甸部分地区。清属腾越厅,乾隆四十二年(1777) 迁治永安城

  • 华夏暗沙

    在南海中中国中沙群岛内,位于中沙大环礁西部边缘。南距控拜暗沙6.4海里,东北距西门暗沙5.4海里。1947年公布名称为华夏暗沙。

  • 上粉县

    在今湖北房县东南。《水经·粉水注》:“粉水导源东流,径上粉县。取此水以渍粉,则皓耀鲜洁,有异众流,故县水皆取名焉。”

  • 安平王国

    东汉延光元年(122)改乐成国置,治所在信都县(今河北冀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冀州、安平、饶阳、深州、武邑、衡水、枣强、新河、南宫等县市及武强、广宗县的一部分地。三国魏改为安平郡。西晋复为安平国,辖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