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南豫州

南豫州

①南朝宋永初三年 (422) 分豫州淮东置,治所在历阳 (即今安徽和县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六合和安徽定远、来安、和县等县以西,河南光山县、新县、湖北武湖水以东的江北、淮南地。永嘉七年(430) 省。大明元年 (457) 复置,治所在姑孰 (即今安徽当涂县)。五年 (461) 省。七年 (463) 复置,齐建元二年 (480) 省。永明二年 (484) 割扬州宣城、淮南,豫州历阳、谯、庐江、临江六郡复置,治所在于湖 (即今安徽芜湖县西北王旭乡)。隋开皇九年 (589) 废。唐武德三年 (620) 以当涂县置,八年(625) 废入宣州。

②南朝梁置,治所在寿春县 (今安徽寿县)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“淮南郡,旧曰豫州,后魏曰扬州,梁曰南豫州,东魏曰扬州,陈又曰豫州,后周曰扬州。开皇九年曰寿州。”

③东魏置,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。北周改为㵐川郡。


南朝宋永初二年(421年)分豫州淮河以南地置,治历阳县(今安徽和县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、浦口等区和安徽省和县、来安、定远等县以西,河南省光山、新县等县和湖北省武湖水以东的地区。其后屡经废复,治所、辖境一再迁改。至梁侯景乱后,定治姑孰(今安徽当涂县)。辖境仅有今皖南长江流域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废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复置,治当涂县(今属安徽)。八年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法果泉

    在今云南蒙自县南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临安府》 引 《蒙自县志》: “地名生山岊。明正德间,土酋那伐乱,官兵讨平之,置新安千户所,疏此水。”

  • 峡山寨

    在今江西分宜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7袁州府分宜县: 峡山寨 “在县南。其地山峻水险,高岩峭壁。相传唐李克用曾驻兵于此,遗址尚存”。

  • 润陂水

    又名润溪水。在今江西进贤县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南昌府一》: 润陂水 “在进贤县东七十里。源出雄岚峰,北流汇为阳方湖,又东北入余干县界瑞洪镇,入鄱湖”。水旁为润陂市。

  • 千金郡

    西魏置,属蔡州。治所在瀴源县(今湖北枣阳市南七十里)。隋开皇初废。

  • 云湖

    在今湖南湘潭县西。《元一统志》:云湖“古名沿湖。广三十余里,有九十汊、八十四泉。四山环绕,中有乌石泉。俗传有白龙居之,故多云气,因名云湖”。

  • 平夷县

    ①西汉置,属牂牁郡。治所在今贵州毕节市东。西晋永嘉五年(311)为平夷郡治。东晋改为平蛮县。②三国吴析番禺县置,属南海郡。治所在今广东新会市西十五里。西晋太康元年(280)改名新夷县。③北周大象元年(

  • 鹿台

    (臺) 山 ①在今山西襄垣县南。《水经·浊漳水注》: “漳水历鹿台山与铜鞮水合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卷42襄垣县: 鹿台山 “在县南二十里,下临浊漳水,高耸如台,因名”。②在今河南汝州市北二十里。《方舆纪

  • 聂索河

    在今山东惠民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1武定州: 聂索河 “今淤为平址。民居其东南,颇擅桑麻之利; 居其西北,辄被余流所涨溢。成化十二年,州判王璈筑堤障之,长五十余里,民被其利”。

  • 野猫洞汛

    在今湖北保康县南,歇马河西岸。清有把总驻防。民国 《湖北通志》 卷36保康县: 野猫洞“ 《光绪舆地记》: 在城西南一百四十里”。

  • 玉亭镇

    在今河北行唐县西北东西玉亭。隋开皇中置玉亭县于此,大业初废。唐武德中又于此置玉城县,寻废。《清一统志·正定府二》 “滋阳废县”引《旧志》:“县北二十里中羊社有东玉亭村,县北三十里高平社有西玉亭村……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