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部郡
南朝梁普通三年(522)改北部都尉置,为绳州治。治所在广阳县(今四川茂县)。北周辖境相当今四川茂县、北川二县地。隋开皇三年(583)废。
南朝梁普通三年(522年)置,治广阳县(今四川茂县西北)。属绳州。北周属汶州。隋开皇初废。
南朝梁普通三年(522)改北部都尉置,为绳州治。治所在广阳县(今四川茂县)。北周辖境相当今四川茂县、北川二县地。隋开皇三年(583)废。
南朝梁普通三年(522年)置,治广阳县(今四川茂县西北)。属绳州。北周属汶州。隋开皇初废。
①在今浙江云和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4云和县: 黄溪 “在县南。自娄狗山下流经县东三里象山之麓,又东南汇于白龙山之浮云溪”。②在今湖南永州市东七十里。唐柳宗元 《游黄溪记》 曰: “环永之治百里,北
即硖口山。黄河上游峡谷之一。在今宁夏青铜峡市南。明嘉靖 《宁夏新志》 卷1: 峡口山在“城 (宁夏镇) 西南一百四十里。两山相夹,黄河经其间,古名青铜峡,有古塔一百八。宋张舜民诗: 青铜峡里韦州路,十
在今云南昆明市翠湖西路承华圃。创办于清宣统元年(1909),至1928年共办19期,毕业学员达四千余人。教官多数留学日本士官学校。是我国最早培养新式陆军军官的学校之一。清末创办讲武堂的目的本来是要扑灭
即今黑龙江省五常市东南冲河镇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五常厅图:东南有冲河口。在黑龙江省五常市中东部。面积423平方千米。人口3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冲河村,人口 1400。因濒冲河而得名。民国时称第六区,伪
在今山西平顺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2平顺县 “照城” 条: “益阳城在县东南四十里,今为城头村,……慕容永所筑。”
即今江苏姜堰市东白米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:泰州东有“大白米”。
西魏大统中置,治所在卢氏县(今河南卢氏县)。隋开皇初改为虢州。
元至元十三年(1276)置,属嶍峨州。治所在今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北。二十六年(1289)废。
即潜山。今安徽潜山县西北天柱山。《寰宇记》 卷125怀宁县: “皖山祠在县治西。按 《舆地志》: 皖公山神治西北二十里。云周大夫皖伯之神也。《汉书· 地理志》 云: 灊县天柱山,南面有祠。” 唐诗人李
一名谷口山。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 · 中次六经》: 廆山 “交觞之水出于其阳,而南流注于洛; 俞随之水出于其阴,而北流注于谷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