勐 (猛) 戛
①即今云南潞西县西南四十六里勐戛镇。清代设卡。1915年为芒遮板行政委员驻地。傣语 “勐” 为地方,“戛” 为贵重,意为贵重的地方。
②即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西南勐戛。清乾隆二十八年 (1763) 设土把总。民国改为县佐。
①即今云南潞西县西南四十六里勐戛镇。清代设卡。1915年为芒遮板行政委员驻地。傣语 “勐” 为地方,“戛” 为贵重,意为贵重的地方。
②即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西南勐戛。清乾隆二十八年 (1763) 设土把总。民国改为县佐。
即扜罙国。国都在宁弥城 (今新疆于田县北克里雅河东岸)。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: 灵帝熹平四年 (175), “于窴王安国攻拘弥, 大破之, 杀其王,死者甚众,戊己校尉、西域长史各发兵辅立拘弥侍子定兴为王
在今湖南郴县东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郴州:牙江水“源出五盖山,北流经此,灌田八十顷。又西北流入于郴水”。
即海剌都堡。今宁夏海原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8固原州: 海剌都堡在 “州北二百十里。亦曰海剌都营。……今有海剌都营仓”。明成化四年(1468年)改天都寨置,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,属平凉府。后废。
清乾隆二十七年(1762)改石砫宣慰司置,属四川省。治所即今四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石柱县地。1913年改为石砫县。清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改石砫宣慰司置,治今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。
即今吉林农安县西北哈拉海镇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 卷16: 农安县北 “六十里哈啦海城子镇”。
在今山东蒙阴县东北五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5蒙阴县: 黑龙寨 “在县东。其旁有杨家寨”。皆昔时凭险拒守处。
在今江苏仪征市西北铜山乡。《寰宇记》卷123扬州江都县:“大铜山在县西七十二里。即《汉书》称吴王濞即山铸钱,此其处也。”古山名。在今江苏省仪征市西北、长江北岸。明隆庆《仪征县志》载:“大铜山在县西北二
清顺治十六年 (1659) 改蛮莫安抚司置,属腾越厅。治所在今云南瑞丽市东十里姐勒。乾隆五十二年 (1787) 迁治勐卯城 (今瑞丽市西郊)。傣语 “勐” 为地方,“卯” 为雾濛濛,意即雾濛濛的地方。
春秋郑邑。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。《左传》:襄公十八年(前555),“楚师伐郑,次于鱼陵。右师城上棘,遂涉颍”。《水经·颍水注》:“颍水又径上棘城西。”古城名。春秋郑地。在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。《水经注·颍
亦作青蛉川。即今云南大姚、姚安两县境龙川江支流苴宁河及其上源青蛉河。《资治通鉴》: 隋开皇十七年 (597),史万岁征南宁夷爨玩,“入自蜻蛉川,至于南中。夷人前后屯据要害,万岁皆击破之”。即“青蛉川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