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凉州

凉州

①西汉元封五年 (前106) 置,为十三州刺史部之一。东汉时治所在陇县 (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、宁夏,青海湟水流域,陕西定边、吴旗、凤县、略阳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。三国魏黄初中移治姑臧县 (今甘肃武威市)。魏、晋以后辖境缩小,只限于今甘肃黄河以西地区。十六国前凉、后凉、北凉皆在此建国。隋大业初改为武威郡。唐武德二年 (619) 复曰凉州,辖境仅及今甘肃永昌县以东、天祝藏族自治县以西一带。天宝元年 (742) 又改为武威郡,乾元元年(758) 复改凉州。广德二年 (764) 陷于吐蕃。五代及西夏时改称西凉府。《元和志》 卷40凉州: “州城本匈奴所筑,汉置为县。城不方,有头尾两翅,名为鸟城。南北七里,东南三里,地有龙形,亦名卧龙城。

②十六国后赵侨置,治金城县 (今甘肃兰州市西北西固城)。后废。

③十六国前秦置,治所在枹罕县 (今甘肃临夏市)。寻移治金城县 (今甘肃兰州市西北黄河南岸)。太元初又移治姑臧县 (今甘肃武威市)。后废。

④十六国西秦置,治所在西平 (今青海西宁市)。《晋书· 秃发乌孤载记》: 西秦太初十二年(399),南凉秃发乌孤 “以利鹿孤为凉州牧,镇西平”。


西汉置,为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。东汉治陇县(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、宁夏、青海三省区湟水流域,陕西省定边、吴旗、凤县、略阳等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等地。建安十八年(213年)并入雍州。三国魏初复置,移治姑臧县(今甘肃武威市)。魏晋以后辖境仅及今甘肃省黄河以西地区。隋大业三年(607年)废。唐武德二年(619年)复置。辖境仅有今甘肃省永昌以东、天祝以西地区。天宝元年(742年)改武威郡,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凉州。北宋天圣六年(1028年)改西凉府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嘉应州

    清雍正十一年 (1733) 置,属广东省。治所在今广东梅州市。嘉庆十二年 (1807) 升为嘉应府,十七年 (1812) 复为嘉应州。辖境相当今广东梅州、兴宁、五华、平远、蕉岭等市县地。1912年废。

  • 落漠水

    即今河北平乡县西南,南和、任县东之留垒河。《寰宇记》 卷59平乡县: “落漠水在县西南十八里,古薄洛津也。语讹,故为落漠。” 《清一统志·顺德府》: 落漠水 “一名刘累河。俗亦称牛尾河。自鸡泽县流入县

  • 冈里木孙山

    在今西藏日土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西藏》:冈里木孙山“在鲁多克城西北三百八十里,山甚高险, 自遮达布里山绵亘而北,至此为阿里之北界”。“冈里”藏语意为雪山,“木孙”突厥语意为冰。

  • 即姑蔑。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四十余里卞桥南。《春秋》: 隐公元年 (前722),“公及邾仪父盟于蔑”。杜注: “蔑,姑蔑。”古邑名。又作眛、姑蔑。春秋鲁邑。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。《左传》隐公元年(前722年

  • 团州

    唐置羁縻州,属巂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。后废。

  • 三十六陂

    在今江苏扬州市附近。《方舆胜览》卷44扬州:三十六陂“在江都县”。宋王安石《题西太乙宫壁》诗:“三十六陂春水, 白头相见江南。”

  • 延德县

    隋大业六年(610)置,属临振郡。治所在今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西南黄流、白沙间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延德县“以延德水名”。唐属振州。五代南汉初废。北宋崇宁五年(1106)复置,属朱崖军。大观元年(11

  • 清居郡

    西魏改新兴郡置,属合州。治所在清居县(今四川南充市南青居镇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南充市南部及武胜县西北地。隋开皇初废。

  • 习弥山

    在今云南云县东六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顺宁府》:习弥山“高逾千仞,下瞰苍江。一作昔弥山”。

  • 古洞山

    在今浙江松阳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处州府》:古洞山“在松阳县西南二百里。高千仞, 自西南五岭亘入括松界中,有牧龙渊,道书称为成德隐元之天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