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介山

介山

①一名介休山、绵山。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。《史记·晋世家》:春秋时介子推隐居绵山后,“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, 以为介推田,号曰介山”。

②在今山西万荣县东南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朕用事介山,皆有光应。”即此。


(1)即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之绵山。又称介休山。春秋时晋介之推隐居此山,故名。《史记·晋世家》:晋文公偿从亡者,未及介子推,于是“环绵上山中而封之,以为介子推田,号曰介山”。(2)在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南孤峰山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:太初二年(前103年)诏曰:“朕用事介山,祭后土,皆有光应。”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双泉县

    西魏改南阳县置,属蔡州蔡阳郡。治所在今湖北枣阳市东南三十二里。隋大业初废。

  • 防城

    即今广西防城港市。清乾隆十二年(1747)移管界巡司于此,属钦州,改为防城巡司。光绪十四年(1888)改为防城县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防城港市。清乾隆十二年(1747年)移管界巡检司于此,并改为防城

  • 顺河集

    在今江苏宿迁市东七里。《清一统志·徐州府二》: 顺河集 “在宿迁县东中河东岸,南接仰化集,北达司吾镇,为往来孔道。本朝于此设有行殿,乾隆二十七年、四十五年、四十九年,有 《御制顺河集行馆叠韵》 诗、《

  • 古泥镇

    一作古宜镇。即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。《清一统志·柳州府》:古泥镇“在怀远县(治所在今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丹洲镇)北一百六十里。本朝乾隆四十二年,设古宜甲主簿”。古镇名。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古

  • 涪城县

    ①西晋改涪县置,属梓潼郡。治所在今四川绵阳市东涪江东岸。《晋书· 孝怀帝纪》:永嘉五年 (311),“李雄攻陷涪城,梓潼太守谯登遇害”。即此。东晋移梓潼郡于此。南朝宋复为涪县。②南朝梁置,为始平郡治。

  • 塔海万户府

    元置,属水达达路。治所在忽帖罕站(今黑龙江省通河县东北大古洞村)。辖境约当今松花江北支流大小古洞河流域 一带。后废。元置,治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西北大古洞村。明废。

  • 青伊湖

    在今江苏沐阳县东北五十四里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: 海州西南有青伊湖。今已干涸。1948年建青伊湖农场。

  • 浮石墟

    即今广西融安县南浮石镇。清乾隆 《柳州府志》 卷6融县: “浮石墟在浮石塘。”

  • 义安水

    在今江西崇义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南安府崇义县:义安水“在县南六十里。源出大庾县之玉泉山,流经县东南五十里义安里,因名。下流入于南源水”。

  • 羌道县

    西汉置,属陇西郡。治所在今甘肃舟曲县西北。东汉属武都郡。西晋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甘肃省舟曲县一带。以羌族所居得名。属陇西郡。东汉属武都郡,三国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