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阗城
在今新疆和田市西二十里约特干遗址。《魏书·西域传》:于阇国“于阗城东三十里有首拔河, 中出玉石”。
在今新疆和田市西二十里约特干遗址。《魏书·西域传》:于阇国“于阗城东三十里有首拔河, 中出玉石”。
1928年改巴戎县置,属青海省。治所即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。1931年改为化隆县。旧县名。1928年由巴戎县改名,治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驻地巴燕镇。巴燕,蒙古语意为“富饶”。原属甘肃省,1928年改
即今河南罗山县南龙升镇村。清乾隆《罗山县志》卷1 《镇店》:“龙升镇,南六十里。”
东汉改武都县置,属武都郡。治所在今甘肃西和县南仇池山东麓。三国时复为武都县。
一名天公山。即今福建龙岩市北五十里天宫山。《新定九域志》卷9漳州:天公山,“阴晦则闻箫鼓之声”。明《寰宇通志》卷47漳州府:天公山“在龙岩县西北。唐武德初有山贼至此,为雷所击,因而就擒”,故名。《清一
当在今四川平武县西泗耳藏族乡境。《明史·李应祥传》:万历十三年(1585),“夏,杨柳番出攻晋安堡,犯归水崖、石门坎,遂入金瓶堡,杀守将”。
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(955)改青山场院置,属鄂州。治所即今湖北大冶市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大冶县:“县治西南有铜绿山,亦古出铜冶铸之所。县名大冶,盖以此。”宋属兴国军。元属兴国路。明属兴国州。清属武昌府
在今新疆阿克陶县西南。清宣统《新疆图志》卷4蒲犁:改子(庄)在“城北五百里”。
①即今辽宁西丰县西七十里松树乡。清光绪 《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》 海龙厅图: 西有松树咀。②即今辽宁瓦房店市东北松树镇。清光绪 《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》 复州图: 东北有松树咀。清末南满铁路经此。
在今江苏宝应县东南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3宝应县:广洋湖“东西十里,南北三里,东南通沈垛港,入博支湖,西南接漳河,北连章思荡,东北会三王沟。县境之水,多汇于此。东北达射阳湖,以注于海”。
在今云南剑川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7剑川州:大桥头河“在州东二里。古名合惠尾江,南流入剑川湖。每遇洪潦,辄泛溢害稼”。